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2023年终盘点·那些难忘的面孔丨勇攀高峰 新光闪耀

2023-12-20 10:09 来源: 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2023年河南创新大事记

3月

我省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优化重组中入列,总数达到13家

10月

我省省实验室“方阵”成员数量达到16家

10月

我省提出要全力建设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以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以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农谷,形成“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

10月

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同日,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

11月

我省新增6名院士,标志着我省以院士为代表的顶尖人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文字整理/尹江勇)

WechatIMG23036.png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学术副院长、电生理研究所所长 郝国梁

在全新赛道上加速竞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倩 李晓敏

“这里将是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舞台。”12月18日,省医学科学院学术副院长、电生理研究所所长郝国梁很是期待。

上个月,电生理研究所正式入驻省医学科学院。搬进“新家”一个月,科研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实验。

一流的实验设备,全新的科研转化平台,年轻有活力的科研团队,广阔的电生理技术应用前景,回顾这一年发生的变化,郝国梁的干劲更足了。

2013年年底,结束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郝国梁决定“回乡创业”。2014年,他在开封成立科技公司,后又成立了斯高电生理研究院,组建业内顶尖的心脏电生理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并不容易。对电生理技术同样如此,郝国梁坦言:“打通科研、临床和转化的壁垒的确很难,但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条路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心脏电生理技术是检测、诊断心脏问题的关键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它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心脏诊断依据。

“必须把科研真正落地,把书本上的东西、实验室的成果用出来,让心脏电生理技术应用到解决临床需求中。”郝国梁说。

九年磨一剑。团队从最初只有郝国梁1个人,到现在发展为70多人的研发团队;团队研发的多种心脏电生理科研设备,卖到全世界近400个实验室,在早期心脏疾病筛查、临床前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方面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这几年,陆续有上千名来自院士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前来学习先进技术、寻求项目合作。

这一两年,让郝国梁感受更明显的是,招人更容易了。“如今河南有鼓励创新创业的好政策,有惜才爱才的良好环境,让想干事的人心无旁骛,我赶上了好时候。”他说。

作为省医学科学院学术副院长,郝国梁还有更大的挑战:“围绕电生理技术打造6个基地,努力向全世界一流的电生理平台进发,推动省医学科学院更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不断竞进,梦想离现实更近了。”郝国梁说。

WechatIMG23038.png

河南省科学院智慧创制研究所所长 江俊

让计算机成为“化学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12月19日,在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一间实验室内,一台机器人正在代替人类化学家,用“智能大脑”思考并设计出基础配方,高效、精准地进行着实验操作。

与普通机器人相比,这台机器人显然有着“不普通”之处。

“它首先‘能学’,即模型漫无目的地学习化学知识,阅读海量文献;同时‘能想’,即调用底层的物理模型,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思考和模拟计算;最终‘能做’,即自主完成实验验证,实现科学方法的闭环。”河南省科学院智慧创制研究所所长江俊介绍,这是“一位”能够自主发现并研制化学品、具备科学思维的“机器化学家”。

“机器化学家”有多高效?江俊以高熵化合物催化剂举例,获得最优配方需要测试极其庞大的化学配比组合,传统“试错法”可能需要1400年,而“机器化学家”发挥数据驱动和智能优化的优势,从55万种可能的金属配比中找出最优解,仅需要5周时间。

“我们这位‘机器化学家’非常‘卷’,研究所成立近半年来已经做了1000多次实验,完成了大量样品。”让计算机成功变身“化学家”的江俊,在了解到中国科学家的鼻祖墨子是河南人后,想给这套机器化学家平台取名为“小墨”。

目前,“小墨”正在两个研究方向大显身手。“因为成分复杂、结构复杂,塑料降解难题长期困扰着科研界。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高效实验,开发可降解塑料的单原子催化剂。”江俊说,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药物研发的模式和效率,研究所所在的航空港区布局了不少生物制药公司,他希望通过“小墨”为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时代,正推动着科研范式不断发生变革。在江俊看来,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将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大有作为。

“人才是第一资源。做我们这一行的常说‘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再智能的程序,最开始也都是靠人的智慧培养出来的。”江俊表示,为了在河南培养更多交叉学科人才,研究所已与郑州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计划,将开展智能与物质学科交叉培养方向,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WechatIMG23039.png

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 李建斌

抓住创新“牛鼻子”抢占技术制高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我国在地下工程装备领域处于世界领先行列,目前正在爬坡过坎,距离全面领先仅有一步之遥。”12月19日,我国盾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拓者、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李建斌告诉记者,要抢占世界盾构技术制高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金钥匙”,也是牵动整个盾构行业发展的“牛鼻子”。

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世界首台竖井硬岩掘进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形成16项国际领先技术……这些年,国产盾构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华丽蝶变,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逆袭历程,李建斌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他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回望2023年,李建斌和研发团队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新产品研发,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新突破:聚焦绿色节能新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并应用于意大利项目;结合煤矿特殊环境以及对出渣、支护等核心需求,成功研发出第四代矿用TBM;最新研制的国内首台大直径大倾角斜井硬岩掘进机,已经在洛宁抽水蓄能项目顺利完成1号引水斜井施工……

“目前,中铁装备已经具备‘能下能上’的隧道掘进技术,可为隧道施工提供全新方案,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新装备。”李建斌表示,未来,自己和团队将围绕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创新方向,搭建好“智能技术”“新型开挖技术”等创新平台,以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前沿技术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为抓手,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形成以‘未来技术’为核心、以‘现实技术’为基点的技术开发体系。”李建斌介绍,在整机制造方面,要推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上,要布局智能掘进和未来掘进机,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我们的目标,是全力助推中国向世界地下工程装备产业链高端迈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WechatIMG23037.png

中钢洛耐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红霞

创新引领耐火材料走向世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12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直接还原铁项目(DRI项目)建设现场,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洛耐”)项目经理陈俊兴,正带着工人对重整炉、还原炉两个关键设备的耐材施工进行收尾验收。

今年5月,DRI项目开工建设,中钢洛耐承担了该项目全区域所有配套耐火材料的施工。

中钢洛耐不断走出国门用实力“圈粉”,离不开中钢洛耐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红霞的贡献。

40多年前,李红霞进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毕业后进入原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工作。

洛耐院作为一家应用型研究院,开展需求或问题牵引的科技创新是其特色。一旦钻研进去,就会发现高温工业新技术复杂苛刻的环境给新型耐火材料研发和工程应用带来的巨大挑战。李红霞从基层做起,一干就是近30年。

李红霞常说,了解高温工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对耐火材料服役关键性能的需求,除了实验室,更需要到生产一线现场调研。珠钢的CSP连铸平台、沙钢的薄带连铸生产线,以及太钢、南钢、包钢的生产车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伴随着对科研的狂热和执着,她和团队的“攻关”名单也在不断拉长:成功研制出冶金炉用新型低成本纳米隔热材料,攻克了绿色冶金新技术炉衬长寿化集成技术,突破了现代煤气化大型装置的耐火材料技术瓶颈……不仅构建起冶金功能耐火材料技术新体系,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推动我国耐火材料标准国际化,提升了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引领我国耐火材料实现了由跟跑到自主创新的新跨越。

截至目前,李红霞主持国家项目2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制定国际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80件,出版专著6部,创建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入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作为我国耐火材料的领军人才,李红霞将自己的根与魂深植于高温工业,成为我国冶金与材料领域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记者感言

“我是来拥抱人才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我不只是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河南来的,我也是来拥抱人才的。”

采访河南省科学院智慧创制研究所所长江俊时,他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

“在建设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上更加出彩,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省委书记楼阳生反复强调。

两年前的10月29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在这次重要会议上,省委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立柱架梁、落子布局。

短短两年间,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每天都发生着与创新有关的故事。“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立起来了,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多起来了,高等教育底子厚起来了……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实际行动,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创新人才。”这绝不是一句口号,为创新发展、为集聚人才,河南下足了功夫,也收获了成效。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正因真挚诚恳的邀请而来,因蓄势待发的平台而来,因干事创业的团队而来,因蓬勃兴起的生态而来。他们从“应邀而来”到“慕名而来”,从“单枪匹马而来”到“呼朋唤友而来”,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创新热土上,人才和人才之间,发生着思想的碰撞,激荡出灵魂的共鸣。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停下脚步,大显身手。

(插图/王伟宾 制图/单莉伟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