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大脑里的“沉默炸弹”
摘要:这个膨出的“泡”壁比正常血管壁薄得多,非常容易破裂。二次出血风险:破裂后短期内(尤其头2周)发生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极高,死亡率更是飙升到60-70%。既往动脉瘤破裂史:曾有过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其他部位再发动脉瘤的风险较高。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真正的神经外科急症。
当你听到“动脉瘤”这个词,尤其它发生在大脑里时,那种未知带来的恐惧感是真实的。颅内动脉瘤,这个深藏于颅腔内的血管异常膨出,常常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带来致命危机。它像一个沉默的计时器,在破裂前可能悄无声息,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想象一下,自行车内胎某个位置因为磨损变薄,在气压下鼓起一个脆弱的小泡。颅内动脉瘤就类似于此:大脑动脉壁的某处结构变得薄弱,在血流持续的冲击下,局部像气球一样向外膨出。这个膨出的“泡”壁比正常血管壁薄得多,非常容易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这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最直接、最凶险的结果。高压的动脉血瞬间涌入大脑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蛛网膜下腔)。患者会经历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常被描述为“雷击样头痛”),伴随恶心、呕吐、脖子僵硬、畏光,甚至迅速昏迷。
高死亡率与致残率: 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 30%-40%。即使幸存,也可能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
二次出血风险:破裂后短期内(尤其头2周)发生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极高,死亡率更是飙升到60%-70%。
并非所有“炸弹”都会引爆:未破裂动脉瘤
许多颅内动脉瘤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从未破裂。它们常常是在因头痛、头晕或其他无关原因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时偶然发现的。未破裂动脉瘤本身通常没有症状,然而,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风险。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患者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破裂病史等因素综合评估其破裂风险,决定是密切观察还是积极干预。
某些因素会增加患颅内动脉瘤或使其破裂的风险:
家族史: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颅内动脉瘤病史者,风险增加。
吸烟:是最重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动脉瘤形成、生长和破裂的风险。
高血压:持续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促进动脉瘤形成和增大破裂风险。
年龄与性别:40岁以上人群风险增加,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某些疾病:如多囊肾病、马凡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
既往动脉瘤破裂史:曾有过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其他部位再发动脉瘤的风险较高。
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真正的神经外科急症。识别以下警示信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至关重要:
突发、剧烈、前所未有的头痛: 常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像被重击后脑”、“雷击样头痛”。
恶心和剧烈呕吐;脖子僵硬、疼痛;畏光(对光异常敏感);视物模糊或复视;眼皮下垂;意识模糊、嗜睡或突然失去意识;癫痫发作。
我们能预防吗?
虽然无法完全杜绝动脉瘤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显著降低风险:坚决戒烟,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控制高血压,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低盐低脂)、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管理压力、限制饮酒;高危人群筛查,对于有明确家族史(≥2位直系亲属患病)或患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人群,与医生讨论是否需要进行筛查。(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杨叶青)
责任编辑:侯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