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天中

线下“织网”云端“织梦”

2025-08-05 09:12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徐明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盛夏时节,进入西平县城,沿着国道345一路向西不远,便到了闻名遐迩的专探乡水泉汪村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李世忠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渔网渔具生产企业和电商100多家,可生产鱼饵、鱼钩、渔网、鱼护等产品,年成交量100万单,年产值3亿元。

线下“织网”云端“织梦”

——水泉汪村的“双网”致富经 

  

接收订单。  记者 弓华静 摄

  

赶制订单产品。  记者 弓华静 摄

  

水泉汪村正以“渔”为线,以“网”为针,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记者 弓华静 摄

记者 周 由 耿杨扬

盛夏时节,进入西平县城,沿着国道345一路向西不远,便到了闻名遐迩的专探乡水泉汪村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

在园内的鑫盛达垂钓用品有限公司,72岁的村民王中秋站在裁剪台前,与他人一起熟练地操作机器,完成对渔网原料的裁剪。“你看这网眼多匀实。”王中秋抬头笑着说,“用以前缝补衣物的手艺干这个,轻松简单,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姐,这批次的鱼护配件得赶在午饭前做完。”与此同时,村民张亚在家里踩着缝纫机的踏板。话音刚落,姐姐张军已把缝好的网兜递过来。姐妹俩手上的活没停,喜悦溢于言表:“订单很多,收入比过去强多了。”

水泉汪村北头的豫鑫渔具厂里同样热火朝天。从调配饵料、分装打包到处理纷至沓来的网店订单……负责人王俊喜一边指挥员工,一边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打包好的鱼饵发往浙江、广东等地。

“现在平均一天能接到2000多个线上订单,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俊喜感慨道。

这样分工明确的“渔网+互联网”全链条生产销售场景,在如今的水泉汪村已是常态。

三面环水的水泉汪村,因村中遍布上百个泉眼而得名。早些年,随着垂钓经济的兴起,渔具产业在此悄然扎根。

但“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与高昂的物流成本,始终束缚着产业进一步跃升。

转机出现在2021年,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李世忠当选为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4年多来,他开展相关培训,带领村内党员外出“取经”,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凝聚合力,推动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产业集群发展。

“过去老人妇女没事儿了还会去打牌,现在村里几乎找不到闲人。”李世忠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渔网渔具生产企业和电商100多家,可生产鱼饵、鱼钩、渔网、鱼护等产品,年成交量100万单,年产值3亿元。

产值的增长还与水泉汪村“智能云仓”的投用密不可分。

李世忠算了一笔账,通过和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目前1公斤以下包裹快递费由每单2.7元降至1.3元,全村年节省运费300多万元。

同时,村里还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主播,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设“渔具专营”线上店铺,创新“线上接单+线下生产”模式。

随着村里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李世忠又将目光投向乡村旅游。

“今年下半年,水泉汪美食坊首期项目就要竣工了,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能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李世忠说,依托丰富的生态水系资源,水泉汪正在积极打造“渔乡水韵”乡村旅游项目,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曾经的渔网,如今“网”住了财富;曾经的泉水,如今“流”出了机遇。水泉汪村正以“渔”为线,以“网”为针,在天中大地上织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扫码看视频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