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武汉外围敌后抗日烽火——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的抗战印记
摘要: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五师下辖3个正规旅、2个游击纵队和豫鄂边区党委警卫团,兵力达1.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亲临随南坐镇指挥,在洛阳店小学召开大会,发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克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的号召。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董斌 刘诗诗
五师首长雕像,从左至右分别是刘少卿、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徐斌/摄)
随州地处“随枣走廊”,北接中原,南临江汉,有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三山拱卫,在抗战烽火中成为中原敌后的战略要地。
这片热土,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成长、壮大的摇篮。在李先念率领下,这支英雄部队以随南九口堰为核心建立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形成对日军在华重要据点武汉的战略包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光阴荏苒,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新四军第五师抗战烽火淬炼的历史记忆,未随岁月褪色,而是深深镌刻进民族血脉。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群山环抱中的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寻访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战印记。
九口堰建军:孤悬敌后的华中劲旅
九口堰这个在白兆山腹地本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新四军第五师在此组建而永载史册。
位于九口堰村的孙家大院静卧在白兆山下,几经修缮后依旧保持旧时的模样,青砖黛瓦,飞檐曲水。院门上方挂着1984年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牌匾。走进院内,五师官兵当年使用过的盒子枪、地图、宣传册一一展陈,机要科、作战室、师长李先念的卧室依然如故。广场上矗立的五师首长雕像似乎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战斗岁月……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的鄂豫边区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前线。日军占领武汉后调集兵力,妄图继续向襄阳、宜昌等地进攻。
随州境内南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南能控制江汉,北能挟制中原,利于阻止日寇的西侵。这样,随州就成为鄂豫边区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1939年1月,李先念奉中共中央中原局之命,率领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鄂豫边区建立抗日武装,首站进驻广水市吴店镇浆溪店。同年2月,游击大队在广水余家店与日军正面交锋,打响了湖北敌后抗日第一枪。这场战斗歼敌数十人,极大振奋了鄂中军民的抗战士气,点燃了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
李先念南下途中,广泛播撒抗日种子,将各地党组织领导的分散抗日游击武装穿珠成串。同年6月,在鄂中打出新四军的旗帜,建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实力壮大到5个团。中原敌后产生了第一个游击主力兵团。
1940年1月3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遵循中原局的部署,成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并将原鄂中、鄂东、豫南3个地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豫鄂边区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到近万人。
1940年4月,敌顽向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发起进攻。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中原局电示挺进纵队:“在京、应、安、随一带的部队亦应依据敌情变化,积极向大洪山、随南一带发展。”
白兆山是大洪山伸向东南的一条支脉,以随南为主体,地跨安陆、应山、京山、钟祥四县边界,形成方圆百余里的丘陵地带,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是开展武汉外围敌后游击战争的理想阵地。
1940年6月,李先念率纵队主力发起开辟随南白兆山的战役。部队攻克洛阳店,击溃当地顽军杨弼卿部。战役结束后,纵队司、政两部从安陆钱家冲移驻随南九口堰孙家大院,纵队直属单位也陆续进驻九口堰周围,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正式创立。随南九口堰成为我党在鄂豫边区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2月18日命令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在九口堰正式建军,五师将领宣誓就职。新组建的新四军第五师下辖3个正规旅、2个游击纵队和豫鄂边区党委警卫团,兵力达1.5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李先念坚决执行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940年6月,枣宜会战中,日军攻占宜昌,并不断向重庆等地实施战略轰炸。至此关头,李先念率领挺进纵队主力在平汉路西(白兆山一带)作战略展开,一举攻占日伪军盘踞的平坝镇,并对这个鄂中战略枢纽进行有效控制。继而又连续开辟了京山、南山、襄西和天(门)西敌后战场,把抗日的战火烧到了敌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1941年至1942年五师官兵粉碎日伪军多次围剿、扫荡。1941年9月16日,1000多名日伪军从烟墩、马坪、淅河进攻白兆山,袭击五师师部,我军经几日战斗后将敌人击退。11月11日,李先念在随南古城畈做反“扫荡”、反“清乡”部署,并指挥分布在各地的五师主力对日作战,进行较大的战斗20多次,先后歼敌2000多人。
1943年至1945年,五师官兵主动出击、抗击日伪。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新五师已发展到5万多人。部队共与日、伪和顽军大大小小战斗达1260多次,不仅在战略上牵制了日军,而且在战役战斗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白兆山根据地:烽火淬炼的坚强堡垒
新四军第五师进驻九口堰后,以此为核心建立白兆山抗日根据地,迅速构建起一个涵盖军事、政权、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抗战体系。
政权建设是根据地的根基。1940年6月,随南军政联合办事处在洛阳店怡和楼宣告成立,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由此开启。同年8月,选举产生了随南行政委员会。1941年5月,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严格实行“三三制”原则,采用民主选举形式,让群众真正参与政权管理。政府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据统计,随南地区有4万多名农民加入自卫队,7000余人投身军队和地方工作,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
后勤保障是持久作战的生命线。五师组建之初,队伍迅速壮大,物资供给困难。李先念指示部队:我们可以向日本兵要粮嘛!一次,侦察人员获悉日军第三师团一支运输队将于拂晓从广水镇(今广水街道)向驻守在应山县城的日军运送物资,运输队共有100多辆马车,40多名日本兵武装护送。五师三十八团派出两个连在九眼桥设伏,打了个日军猝不及防,运输队日军大部分被消灭,100多辆马车的枪支弹药、药品、被服、马匹全部缴获。
为打破日伪封锁、保障军需民用,根据地自力更生建立起一系列后勤机构:兵工厂修理枪械,制造手榴弹甚至“十子连发手枪”,缓解了武器不足的问题;被服厂日夜赶制军装,李先念、陈少敏等领导同志也亲自参与纺线劳动,留下了“将军纺线”的佳话;白兆山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救治伤员;边区银行发行“边币”,稳定金融秩序。
第五师扎根白兆山,不仅是一支战斗队,更是播撒希望的建设队。1941年夏,随州遭遇严重旱灾,加之日伪军严酷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陷入极度困境。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亲临随南坐镇指挥,在洛阳店小学召开大会,发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克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的号召。她率先垂范,在九口堰孙氏祠旁开垦出三分菜地,将收获的蔬菜悉数送给群众。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千塘百坝”运动在随南展开。军民同心,肩挑背扛,在清水河畔筑坝70余处,修建堰塘670口,建成了蓄水10万立方米的清水河水库,“河也满、塘也满,引水好灌田”的民谣传遍四方。
教育的星火在硝烟中点燃。为培养军政骨干,根据地创办抗大第十分校,李先念兼任校长。
红色基因赓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硝烟早已散尽,精神永世长存。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已化作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1982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揭牌成立。2015年,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开园,与抗大十分校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共同构成“一馆一园一校一碑”的纪念矩阵。
纪念馆内,2000余件文物构建起鲜活的历史记忆:锈迹斑斑的冲锋号仿佛仍在召唤冲锋的号声,补丁累累的行军锅铭刻着官兵同甘共苦的岁月,泛黄的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着铁汉柔情……为了抢救和搜集保存历史见证,纪念馆工作人员足迹遍及十余省市,精心编撰了《烽火白兆山》《李先念在随州》等专著。
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布其间的抗大十分校、挺进报社、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兵工厂等旧址,共同构成完整的红色教育体系,每年吸引超过6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烽火岁月铸丰碑,振兴路上写华章。从浆溪店打响湖北敌后抗日第一枪,到九口堰建军;从“千塘百坝”的军民汗水,到反日伪军“扫荡”的冲锋号角——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大地上用忠诚与热血铸就的不仅是一座抵御外侮的钢铁屏障,更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也照亮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南山水间,英雄气长存!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