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地评线】河声丨黄河安澜的文明密码:庙底沟彩陶如何定义“最早中国”

2025-09-24 19:45 来源: 大河网 责任编辑:姚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不正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那些彩陶上的花瓣,早已开成了九州大地上的文明之花;这,就是庙底沟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也是“最早中国”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

“黄河宁,天下平”,这条奔腾五千年的母亲河,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当“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访团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那些色彩斑斓的彩陶,正以斑驳纹路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叙事——这里不仅是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文明原点”。

庙底沟彩陶的纹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第一缕晨光。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在庙底沟遗址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3344件(套)展出文物中,那些独一无二的花瓣纹彩陶,不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当时人们共同审美、共同信仰的“文化身份证”。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的地域性纹饰,庙底沟的花瓣纹、月牙纹,像蒲公英的种子,顺着黄河水传播到半个中国,从关中平原到中原大地,从江汉流域到燕山南北,各地遗址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这哪里是简单的纹饰传播?分明是史前先民们跨越山川的“文明对话”,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早实践,为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彩陶上的刻画,藏着先民们认识世界的“东方智慧”。彩陶刻画,是天人合一的智慧源头。镇馆之宝月牙纹彩陶罐上,14个月牙纹样排列有序,不是随意的涂鸦,而是先民们仰望星空的“天文笔记”。专家考证,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已初步掌握天文知识,并有了天文崇拜——他们观天象、定农时,将对宇宙的敬畏刻进陶土,把对自然的认知融入纹饰。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智慧,不正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源头?比起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图腾崇拜,庙底沟人更懂得与自然对话,在彩陶的窑火中,烧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早期哲学,这也成为黄河安澜理念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庙底沟的“文明高度”,在于它塑造了“最早中国”的文化认同。仰韶文化鼎盛期,庙底沟文化为何能成为“文明标杆”?看那纯手工绘制的彩陶便知:每一件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却又共享着相似的审美内核。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让分散的部落形成了精神共鸣——就像黄河支流汇入干流,各地文化在庙底沟文化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文化上的中国”雏形。“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庙底沟遗址正是这份自信的“活化石”。它证明,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文化磁场”,这种认同,是后来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守护黄河安澜的精神根脉。

科技赋能,历史文化的生动传承。今天的庙底沟博物馆,用多维通道、裸眼3D等科技手段,让沉睡的彩陶“活”了起来。当我们看着屏幕上复原的先民制陶场景,仿佛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这不是简单的文物展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告诉我们,黄河安澜不仅是水患的治理,更是文明的传承;“何以中国”的答案,就藏在庙底沟彩陶的纹路里,藏在黄河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中。

从庙底沟的窑火到今天的黄河安澜,中华文明的根脉从未中断。那些彩陶上的花瓣,早已开成了九州大地上的文明之花;那些刻在陶土上的智慧,仍在指引我们守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这,就是庙底沟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也是“最早中国”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任编辑: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