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荣:25载读晚报 书写快乐人生
记者 张朝
10月9日早晨,市区纱厂社区居民、85岁的张新荣躺进小摇椅,戴上老花镜,双手展开当日的《天中晚报》认真读了起来。25年来,晨读《天中晚报》已成为他的习惯。而他与报纸的缘分,早在60多年前的军营中便已开启。
读《天中晚报》成为张新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命运转折处 报纸成“益友”
1940年生于汝南县官庄的张新荣,出生即因家贫被亲人忍痛放在离家数里远的一条村路边,幸得一对好心夫妇收养。18岁与亲生父母团聚后,受兄长参军影响,张新荣20岁时也投身军旅,远赴辽宁丹东服役。彼时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张新荣惊喜地发现自己与雷锋同龄、同年参军,而且二人的入党时间也是同年。遗憾的是两人所在部队虽相距不远,但未能相识。
在部队,训练刻苦的张新荣历任炮兵、侦察兵、步兵,升任尖刀班班长,却在“读报”这项任务前犯了难。“村里1950年才建校,10岁入学时,身材高大的我总坐最后一排。”他坦言,自己擅长体育、文艺,文化课却跟不上,最终辍学放牛。在部队面对每天带领战友读报的任务,识字不多的他感到压力很大。
20世纪70年代,张新荣(右)任民兵连长时指导民兵进行军事训练。(资料图)
“部队是大熔炉也是大学校,不能认输。”张新荣买来字典,遇到生字就标注拼音,还向知识丰富的战友请教。从磕磕绊绊到流利诵读,报纸成了他的“移动课堂”。日积月累下,他不仅认识了很多字,还养成了读报时爱摘抄的习惯。他的学习笔记装了满满一箱子。
纱厂岁月里 文武皆出彩
1968年转业后,恰逢驻马店地区棉纺织厂(简称纱厂)1969年筹建,张新荣调入该厂,在车间工作,还任该厂民兵连连长。当时的纱厂北临昝庄、南接夏庄。他既带领民兵搞生产,也抓军事训练,在“南大河”(今练江河)畔开展实弹打靶,又组织大家畅游这条被老驻马店人视作“母亲河”的河流,强健体魄。
这位“武教头”的文艺才华同样出众。在当年企业文化蓬勃的纱厂,他是文艺演出的常客,唱歌、唱戏、体育运动样样精通。一次,他与工友合说相声时,被厂宣传人员拍下并刊登在当时的《驻马店报》上,让他成了全厂人尽皆知的“明星”。纱厂从筹建到1972年投产,再到后来产品出口创汇,张新荣从民兵连长到该厂武装部任干事,他见证着企业的成长,也始终保持着读报的习惯。
晚报伴晚年 见证城市变迁
1995年退休后,张新荣的读报热情丝毫未减,他时常到工厂报廊读报。2000年对驻马店意义非凡,1月1日《天中晚报》创刊,张新荣第一时间订阅晚报,至今已整整25年。“报纸是我的精神食粮。”他笑着说,每天通读报纸后,他中午还要再温习一遍,军事新闻尤其是民兵报道,总能勾起他的军营记忆。
在张新荣眼中,《天中晚报》的“民生温度”最动人。“报纸跟着城市建设的节奏跑,修路、通车时间写得明明白白。”他细数着报纸报道的滨河公园、确山县留庄镇稻田公园等好去处,更关注报道的老旧小区改造、公交线路、医疗养生等民生实事。这份秉承“关注民生、追求本真”理念的报纸,已成为他触摸时代脉搏的窗口。
如今的纱厂社区早已旧貌换新颜,从曾经的基础设施落后变为宜居社区,张新荣的读报时光也多了份惬意。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