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汇聚志愿之光 点亮文明之城
摘要:十余年前,带着这份念头,驻马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廷顺和几名出租车司机,凑起了最初的“车上雷锋”队伍。会请医生、心理专家来培训,让志愿者既能开车,还能懂急救、会疏导;从单一的乘车服务,到多元的爱心实践,“车上雷锋”用十年证明:平凡人的善举,能聚成照亮城市的光。
10年来,驻马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用车轮丈量城市温度,书写了志愿者精神的“天中答卷”
汇聚志愿之光 点亮文明之城
记者 刘金霞

雷锋车队志愿者免费为居民维修家电。 (资料图片)
清晨的驻马店街头,一辆贴有“雷锋车队”标识的轿车缓缓停在老旧小区门口,志愿者快步下车,小心搀扶拄着拐杖的王老先生坐上车,又转身将轮椅折叠好、稳稳固定在后备箱——这样的暖心场景,是“车上雷锋”项目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11月5日,记者从驻马店市文明办获悉,由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打造的“车上雷锋”出行关爱文明实践项目,成功斩获2024年省级三类优秀项目奖。这支爱心队伍十年间扎根民生需求,为独居老人、残疾人、高考生等特殊群体保驾护航,用车轮丈量城市温度,写下了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天中答卷”。
解民忧:从“出行难”里拉起的爱心队伍
“以前去医院得等儿女有空,现在一个电话,‘雷锋车’就到楼下了。”独居老人李老太的话,道出了驻马店不少特殊群体的心声。作为人口大市,这里的独居老人就医、残疾人出门、考生赶考曾是民生“痛点”:有的老人为买一次菜要走半小时,有的残疾人因轮椅难上车只能“宅家”,高考季家长常为堵车误考揪着心。
“雷锋精神不能只挂在嘴边,得帮老百姓办实事。”十余年前,带着这份念头,驻马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廷顺和几名出租车司机,凑起了最初的“车上雷锋”队伍。“就3辆车、5个人,先从免费送老人看病开始。”刘廷顺回忆,没想到这桩“小事”慢慢传开,私家车主、企业负责人、退休职工纷纷加入,服务也从单一乘车,拓展到失物寻找、走失老人帮扶,成了覆盖全城的文明实践品牌。
强根基:规范与创新让爱心不断档
能坚持十年,“车上雷锋”靠的是“硬规矩”和“巧办法”。协会搭起了“协会统筹+部门负责+志愿者落实”的三级管理架构,项目组管统筹、培训组抓技能、保障组做后盾,连志愿者入门都要过“三关”:背景审查、驾驶考核、岗前培训,确保每辆车都让人放心。
为了不让服务“掉链子”,协会想了不少招:高考前提前招募“替补司机”,避免人手不够;经费靠“社会捐一点、协会筹一点、政府帮一点”,保障油费、物资开支;连车辆故障、堵车这些突发情况都提前备好预案——备着备用车,还为志愿者买了意外险,跟服务对象签好安全协议,把风险想在前头。
线上线下的“双轨服务”更让便民变简单:群众扫个码,就能在微信公众号预约用车、登记失物;社区广场上,临时服务站还会搞义务理发、家电维修,把“爱心驿站”搬到老百姓家门口。
暖民心:十年答卷写满获得感
十年跑下来,“车上雷锋”的成绩单满是温情:免费送老弱病残孕乘车200多人次,护送1万多名高考生准时进考场,帮人找回300多件失物、挽回200多万元损失,还帮10多位走失老人找到了家。
这些事,老百姓记在心里。十年来,协会收到了百余面锦旗,有考生家长送的“爱心送考暖人心”,有老人子女送的“雷锋精神代代传”。项目也接连拿下“驿城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河南省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成了驻马店创文的“闪亮名片”。
志愿者们也在奉献中收获成长。“每次把老人送到家,看他们笑着递水,再累都值。”志愿者张师傅说。十年间,队伍里走出了不少“驻马店好人”“优秀志愿者”,大家在帮人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再出发:让“雷锋车”跑向更远的未来
拿到省级荣誉,“车上雷锋”没停下脚步。接下来,协会要开发专属APP,新增语音求助、实时评价功能,还打算拍短视频、开直播,讲讲“雷锋车”的故事,让更多人加入;会请医生、心理专家来培训,让志愿者既能开车,还能懂急救、会疏导;还想联合政府、企业一起干,让项目从“民间自发”变成“社会协同”,走得更稳、更远。
从3辆车的小队伍,到200多人的大集体;从单一的乘车服务,到多元的爱心实践,“车上雷锋”用十年证明:平凡人的善举,能聚成照亮城市的光。未来,这支队伍还会开着“雷锋车”穿梭在天中大地,让志愿精神温暖更多人,为文明驻马店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