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将培育2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区
摘要:可参考江苏张家港的“八大平台”和“红黄蓝”动态考核经验,构建“国家级试点—省级示范—县域后备”三级培育库:对国家级试点给土地指标倾斜、环评绿色通道;这意味着,河南两业融合即将从“点状试点”迈向“块状示范”。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特约观察员 张柏林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分年度分批次培育20个左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简称“两业”)融合发展区。
这一举措并非凭空出台——河南的制造企业早就动起来了,从郑煤机的智能工厂到宇通的全链条服务,从中铁装备的“国之重器”到好想你的产业生态,两业融合的“河南样本”已初显轮廓。
两业融合,河南发展的“关键一步”
河南是制造大省,食品、装备、汽车等产业基础扎实,2024年工业增加值稳居中西部第一,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但过去不少企业只做“中间环节”,比如造个零件、产个半成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就像以前的食品企业,多是卖原料、做初加工,毛利率不足20%,而双汇改智能生产线、卫龙升级设备后,毛利率直接冲到45%~50%,这就是融合的差距。
两业融合正是要把“短板”补成“长板”:让制造企业往研发、设计、售后等环节延伸,让服务业往生产环节渗透。
省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已有的4家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其制造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都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根据《河南省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到2027年河南还要培育100家以上省级试点、30家集成融合标杆企业,这意味着集成融合将从“点状突破”转向“集群发展”。
河南企业的“制造+服务”样本
两业融合不是简单把工厂和公司凑在一起,而是让“制造”和“服务”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
在郑州经开区,郑煤机的转型堪称典范:过去只卖煤矿机械,现在成了“全球智能化成套装备供应商”。其智慧园区里,150台机器人、30台AGV车跑遍车间,作业人员少了60%,生产效率却翻了番,交付周期还缩短了近七成。更关键的是,他们联合宁煤研发的全球首套“综采顺槽超前支护与转载机一体化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真正从“卖设备”变成了“卖解决方案”。
同处郑州的宇通,把融合延伸到全产业链。宇通重工还从“造环卫车”转向“环卫设备+服务”一体化——不仅提供车辆,还负责后续的垃圾清运、道路保洁,成了城市环境的“管家”;其推出的“宇+直服”品牌,更是作出“黄金24小时100%托底”的服务承诺,让服务从“产品附属品”变成了核心竞争力。
县域层面的融合同样精彩。
孟州市依托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引入金融中介、货代等机构,为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宝丰县探索“产品+解决方案+平台”模式,用土地、财税优惠吸引融合项目落地;新郑市建起果蔬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配方研发、共享制造服务,从“红枣制造商”变身“健康食品服务商”,还成了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
河南实践的新路径
两业融合,短板问题也不能回避。
最突出的是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河南研发投入1400亿元,仅为广东的五分之一,研发投入强度为2.1%,远低于浙江的3.3%、天津的3.6%;县域层面,不少县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没达标,部分开发区营业收入不足100亿元,达不到申报发展区的门槛;还有人才缺口,每万人中研发人员仅58人,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等领域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要破解这些难题,得找对路子。
首先政策要更精准。可参考江苏张家港的“八大平台”和“红黄蓝”动态考核经验,构建“国家级试点—省级示范—县域后备”三级培育库:对国家级试点给土地指标倾斜、环评绿色通道;对省级示范给专项财政奖补;对县域园区用专项债支持数字化改造。
其次要按行业“定制”路径。装备制造业可学中国一拖,搞“设备销售+耕作指导+数据服务”;新材料产业可参考山东日照利尔高温,探索“矿山—制造—回收”一体化;新能源领域可推广江苏宜兴“光伏组件专列”经验,让河南交投、郑州陆港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定制专属物流方案;食品业则继续深化“冷链+研发+电商”模式,依托中原食品实验室提升附加值。
最后要帮中小企业“搭梯子”。可参考浙江海宁“四朵云”模式,为食品、起重等行业定制数智平台;开展中小企业“数字义诊”,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轻量化ERP+云MES”方案;还可推广“科技副总”制度,像河南已选派的626名专家那样,驻企解决技术难题,再设2亿元种子基金,帮小企业渡过创新初期难关。
省发展改革委明确,2025年12月15日前,各省辖市要推荐2个申报主体,最终将公布5个左右省级发展区。这意味着,河南两业融合即将从“点状试点”迈向“块状示范”。
未来,随着20个发展区逐步建成,河南有望形成“制造硬实力”与“服务新动能”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