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明:做“星星的孩子”的“摆渡人”
摘要:前些日子,骏骏姐姐生孩子的喜宴上,骏骏还给了刘明明一个大大的拥抱。狱中的母亲看到孩子进步的视频,泣不成声,在给刘明明的信中写道:“您不仅是成林的老师,更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17年岁月,在刘明明的眼角刻下细纹,也让她的眼神愈发坚定。
记者 刘金霞 房满地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不聋,却对声音充耳不闻;不盲,却对周遭视而不见;不哑,却不知如何开口表达。他们像天上的星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闪烁,被称作“星星的孩子”。这些孩子有其独特的沟通密码,“嗨星”康教体系创始人刘明明用17年的坚守与深耕,引导他们走出封闭,让爱与沟通重新流动。
初心 因一份牵挂 踏上一条难路
刘明明曾是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科的一名康复师,上班期间,接触过一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彼时,本地的孤独症康复事业尚处萌芽阶段,专业资源匮乏、认知普及不足,常规康复方法疗效甚微。随着对孤独症的深入了解与学习,刘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好友儿子小宇的遭遇,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轨迹。

刘明明熬夜打磨教学方案。
快三岁的小宇不会叫妈妈,眼神飘忽不定,对父母的呼唤始终毫无回应,却会盯着旋转的风扇叶片一看就是半天。好友一家辗转多地求医,最终在北京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结果让整个家庭陷入崩溃,好友频频找刘明明求助,反复追问:“小宇这辈子是不是毁了?你是康复师,一定要帮帮我们啊!”
一次聚会,小宇因环境嘈杂突然尖叫不止,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小宇妈妈一边死死抱住躁动的孩子,一边不停地向众人道歉,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窘迫。那一刻,刘明明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背后整个家庭的无助与绝望。经过调研,刘明明发现,全市乃至整个豫南地区都没有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专业康复机构。一个大胆而坚定的想法在她心中产生——创办全市首家孤独症儿童个训工作室。
2008年9月,刘明明毅然辞去稳定工作,掏空所有积蓄,在驿城区橡林街道民生社区租下一套简陋民房,教具几乎都是自己制作的。创业路上的难,远超想象:亲友不理解她放着“铁饭碗”不干,偏要去“伺候傻子”;资金紧缺、人手不足;孩子训练时尖叫、上下楼的声响,引得邻居频频投诉,这些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身上。多亏民生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发成全力支持,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化解矛盾,才让这份事业得以继续。家长的信任和暖心相助也给了刘明明前行的力量:会装修的家长义务刷墙,还有家长送来崭新地毯……最令她动容的是菜市场的小轩妈妈,揣着一沓皱巴巴的五元、十元纸币交学费,近乎哀求地说:“就信你,求你救救孩子。”刘明明握着那沓还带着体温的钞票,内心既酸楚又感动,下定决心继续往前走。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个孩子,她给工作室命名为“海星”,寓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每一颗独特的“星星”。
摆渡 用爱与专业照亮“星”途
17年来,刘明明见证了无数“星星的孩子”的成长蜕变,每段故事背后,都是家庭与命运的抗争。
2012年,2岁多的骏骏来到机构时,只会靠哭闹和尖叫表达需求,对周遭漠不关心,但对数字和字母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刘明明因材施教,不但不强行改变他的刻板兴趣,反而以此为突破口,将认知教学巧妙融入。久而久之,骏骏从发单音到说词语,再到能讲短句。突破性的一刻发生在一次课后,骏骏突然跑到妈妈面前,拉着她的衣角清晰地说:“妈妈,我要喝水。”妈妈当场愣住,随即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号啕大哭。如今,骏骏已经步入高一,虽然社交能力比常人弱些,但能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成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前些日子,骏骏姐姐生孩子的喜宴上,骏骏还给了刘明明一个大大的拥抱。

刘明明正在引导孩子们表达需求。
2018年,3岁的桐桐被确诊为孤独症,存在严重的刻板行为,胆小敏感,没有任何主动性语言。刘明明手把手教家长干预技巧,结合孩子特性制订详细的家校共育计划。得益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如今的桐桐与之前判若两人:上五年级的她不仅是班里的学霸,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年级演讲比赛,在家里也成了“小话痨”。每年春节,桐桐一家都会像走亲戚一样专程赶来看望刘明明。桐桐妈妈说:“看着女儿一天比一天好,那个像石头一样压在心上的诊断书,终于落了地。”

孩子们的画被张贴在墙上。
成林的故事格外曲折,母亲入狱、父亲意外离世,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刚来时,成林有严重的自伤和攻击行为,无法安坐一分钟,让很多老师都感到棘手。“这个孩子,我不能放弃。”刘明明态度坚定,为成林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她还设法与成林服刑的母亲取得联系,鼓励她为了孩子积极改造。一年后,成林的进步让所有人惊喜。他不再打人,学会了基本表达,看到老师疲惫时,还会主动说“老师,你喝水”。狱中的母亲看到孩子进步的视频,泣不成声,在给刘明明的信中写道:“您不仅是成林的老师,更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愧疚 家人托底 安心向前
成绩背后,是刘明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牺牲,更藏着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亏欠。
刘明明身兼数职,担任总督导、康复师、宣传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职务活儿全扛在肩上。她的日常从清晨6时就开始忙碌,备教案、回家长信息、处理中心事务,常常忙到深夜才歇息。因孩子的特殊性,她的手机永远全天24小时开机,成了家长们的“救火热线”,随时回应求助,指导居家干预。
创业至今,刘明明始终坚持对标行业标杆。周末、节假日全用来奔赴各地参加培训,白天认真听课,晚上熬夜整理笔记。到家后,又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反复打磨教学方案,有时为攻克一个语言障碍,连续几周查资料、调整方案,根本无暇顾及小家。
提及女儿,刘明明眼眶瞬间泛红:“孩子小时候总抱怨,妈妈怎么总是别人的妈妈。”有一次女儿发烧,她走不开,只能让丈夫背着孩子去医院。深夜赶到医院时,看着女儿睡梦中还挂着泪珠的小脸,心里像刀割一样疼。“现在女儿上高中了,我连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刘明明苦笑着说。
丈夫虽有过怨言,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你帮了这么多家庭,做的是功德无量的事,家里的事我多担着点,别累垮身体就好。”这份朴实的支持,成了她安心向前最坚实的后盾。
深耕 建专业体系 筑温暖港湾
多年来,刘明明潜心钻研,融合应用行为分析、言语治疗等前沿技术,结合大量本土案例,打造出“嗨星”康教体系。2022年,“嗨星”“嗨星家”成功取得国家商标注册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体系并非固定模具,而是动态的个性化导航系统,不仅关注孩子认知、语言、社交技能的提升,更聚焦孩子动机、情绪与核心障碍的突破。
为了精进技术,刘明明省吃俭用,自费跑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培训。2023年,一次关于“JASPER模式”的培训让她实现了认知上的突破:“干预不应该是在桌面上的机械训练,要融入日常生活,吃饭、穿衣、游戏都是绝佳的教学机会,跟着孩子的节奏,在自然情境中促进其社交沟通能力的发展。”这个理念,至今仍是“嗨星”体系的重要基石。
基于此,2024年,刘明明整合儿童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幼教老师与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创办了驻马店首家孤独症儿童专业日间托班“嗨星家”,搭配家长心理疏导课程,既用专业团队接力照顾孩子,又帮妈妈们缓解心理压力、重获喘息空间。托班还定期组织孩子去超市购物、逛公园、坐公共交通工具,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场景里锻炼技能,也让大众多了解、多接纳这个群体。
刘明明的付出赢得社会各界认可:机构先后获评河南省家庭教育优秀机构、特殊儿童行为研究工作站,还成为高校教育实践育人基地。截至目前,她已服务近3000名孤独症儿童,助力上千家庭改善生活,多名孩子成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17年岁月,在刘明明的眼角刻下细纹,也让她的眼神愈发坚定。她甘做“星星的孩子”最执着的“摆渡人”,日复一日用爱与专业,把迷航在遥远星空的孩子们,温柔渡回这烟火人间。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