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3月0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州“陇海大院”纪事

发布时间:2015-03-02 08:11:18  

一场没有终点的爱心马拉松

——郑州“陇海大院”纪事

“一场爱的马拉松,

长跑三十九年,

没有终点;

一座爱的大院,

满是善良的人,

温暖的手,

真诚的心,

春去春回的接力,

不离不弃的深情;

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

人们聚在一起,

就不再离开。”

这是2014“感动中国”给予“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感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陇海大院是郑州市二七社区的老院落。

陇海大院里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39年如一日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洗澡、理发、端屎端尿……陇海大院事迹感动着高新海、感动着郑州、感动着中原、感动着中国,陇海大院爱心集体因此获得2014“感动中国”的荣誉。

灾难与幸运

今年64岁的郑州市民高新海历经了人生诸多苦难: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幸运的是,当灾难来临后,高新海的命运之花并没枯萎、凋败,相反,它却长开不谢,绽放出更加炫丽的色彩。给予这朵神奇之花浇灌施肥的是陇海大院和大院的爱心邻居。

陇海大院位于郑州市陇海中路与一马路交叉口的路南,紧挨郑州市101中学(原铁一中)的东边巷子。

高新海在陇海大院里出生,又在这个院子里长大。1971年,高新海和院子里的许多年轻人一起下乡,5年之后,他因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病后,他从乡下回到城里,回到他熟悉的陇海大院。他的生命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这一页,写满他和邻里乡亲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高新海当时面临诸多问题:看病、报销、工伤认定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陪伴。陇海大院的邻居不约而同地伸出援手。“邻居们陪我去武汉、北京看病。一路上有他们在,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包了,什么事都不用我操心。吃、住、联系医院、买车票……我住院的时候,邻居们谁有空谁在那儿守着我,谁能请几天假就请几天假。为了陪伴我,有的邻居不在乎被单位扣多少工资。”30多年后,高新海仍然清清楚楚记得当时的情景。

从那时起,陇海大院邻居就开始帮助高新海,一帮就是39年。

39年真情守护!

39年不离不弃!

39年爱心接力!

在高新海的不幸与幸运之间, 陇海大院的邻居们搭建了一条坚实的爱心桥梁。

忧郁与笑容

见过高新海的人,都无不被他的笑容所感染,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自信的笑、乐观的笑。

“笑容都是陇海大院的邻居给的。”高新海说,他刚得病的时候完全笑不来,除了眼泪就是忧郁、悲伤、愁闷。

但是,大院里的人知道他病了以后,他们把他送到医院。一些邻居的皮鞋都跑烂了,许多人当时还都是学生。邻居们每天都去照顾他,给他送吃的,送喝的,喂他吃药、吃饭。

“我高烧渐渐退了,大伙儿仍然坚持不断天天来照顾我,不图任何报酬;他们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我买一些好吃好喝的。看到他们对我不离不弃,我才感到了高兴和快乐。”

和高新海年纪相仿的樊石头回忆说,从高新海患病回院至今,一批又一批的邻居每天到他家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些邻居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一直都在帮助高新海。有许多邻居年事已高,没有能力继续照顾高新海,他们的后代就接下爱心火把,继续举下去。

老邻居周喜荣在医院工作,她和高新海在一个大院已经53年了,平时主要是给他打打针,换换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高新海叫她小荣,她叫高新海三哥。

任韬是周喜荣的儿子,叫高新海三伯,从小就被妈妈抱着去高新海家,至今已有26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任韬就开始和陇海大院的其他人一样去陪高新海聊天、看电视,帮助他、关心他。“多少年了,我们陇海大院的精神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自然传承下来。”任韬说。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

高新海的床头有一台麻将桌,每当他闷的时候,一些老伙计就陪他打上几圈麻将。

高新海动情地回忆说,从患病到现在,屋里天天都有人,最多一次是一上午就来三、四十口。

取与施

比高新海小5岁的赵新义是在下乡时与高新海认识的,之后他们成为莫逆之交。他印象中,高新海在患病前是一个乐观向上、喜欢助人为乐的青年,病后,他仍然保持着积极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这与陇海大院给予他的爱分不开。”

从年轻力壮、说走就走的健康人一下成为轮椅上的人,高新海开始有些不适应。邻居们看到他的焦躁后,就私下里商量如何让他生活得更有意义。后来,邻居们凑钱给高新海买辆柴油三轮车,“这车不仅可以成为他的代步工具,还可以让他跑跑客运,增加社会认同感。”高新海的发小樊石头说。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在以后的日子里,高新海的生活更加充实。不过,他跑了一段客运就停止了,倒是无意中发现,平时邻居有个急事去哪,他可以随时接送。“他们帮我,我也能帮助他们了!”谈到这些,高新海有些兴奋。

周喜荣说,三哥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他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还有他乐观向上的精神:我们现在很多人承受不了的痛苦,他都能承受。他积极和病魔做斗争近40年,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仍然充满信心,笑对人生。“这种可贵的精神是三哥给予陇海大院最宝贵的财富。”

受陇海大院的爱心影响,许多社会团体、学校里的志愿者经常到陇海大院献爱心。比如与陇海大院毗邻的郑州市101中学,许多学生在周末到陇海大院当爱心志愿者,一些原来的下乡知青也经常自发组织起来定期看望高新海。

偶然与必然

“郑州陇海大院充满着魅力,让我忍不住去看看、写写。”一位曾经深入体验陇海大院生活的记者说,大院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爱的气息。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当陇海大院以“陇海大院精神”引人关注,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2015115,陇海大院的几个老邻居围在高新海床前异口同声说。

所以,当陇海大院以690多万票荣登“感动中国”2014年度候选人物榜首时,人们并不意外。

陇海大院爱心群体还先后荣获2008年河南感动中原“十大爱心集体”、2010年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4“感动中原”集体奖。

20145月,电影《好好的活着》在河南奥斯卡影院全线上映,陇海大院的真实故事被搬上银幕。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好好的活着”是高新海的妈妈、哥哥去世前嘱咐他的话。高新海说,如果妈妈和哥哥能听到,他很想说对他们说,让他们放心、安心,因为陇海大院的老邻居39年来不离不弃,各级政府也对他关心有加。

2013年底,根据城建规划,原陇海大院要进行拆迁改造,陇海大院的几百户人家不得不暂时分散在郑州市内各个地方。在拆迁前,大院的邻居们最先考虑的是把高新海先安顿好,然后才考虑自己。

这些老邻居们还有一个约定:等新陇海大院建成后,他们都要回迁,再做今生的好邻居、相亲相助!

“小时候,门前有条小河流,你常拉着我的手,同在河边看鱼游,同在林间数石头。123456,小小友情两相投,从来不知什么叫忧愁……”130日晚,在2014“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礼上,高新海动情地唱着,他身旁6位邻居以及台下“陇海大院”的观众跟着唱,逐渐变成大合唱。

一首歌唱出“陇海大院”的情谊,这是最美中原好声音!这歌声伴随着爱心马拉松,越来越嘹亮!(豫 宣)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