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9月1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5-09-14 08:03:24  

 激活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天中

——我市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综述

记者 黄育南  驻马店网民生部 

驻马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盘古创世纪活动的核心区域,是轩辕黄帝的夫人嫘祖的故乡,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兵器制造中心。这里是盘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的发源地,泌阳县、汝南县、上蔡县、平舆县、西平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国梁祝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车舆文化之乡”、“嫘祖文化之乡”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

透过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我市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让那些尘封或即将消失的珍贵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让我市独特的文化根脉也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在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泌阳烙画”、“付庄提线木偶戏”、“河南坠子尹喜派”等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及各界人士的“点赞”。市委书记余学友专程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区,察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情况并希望有关部门搞好服务,广泛宣传和传承天中优秀文化。

“这是我市连续第二年在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之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极具特色的传统纺花织布、巧夺天工的雕花工艺、形象生动的泥塑壁画彩绘,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上占绝大部分,而且有许多是天中文化的精髓和精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局局长李林清说。

在往年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期间,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民间艺术表演和大型文艺演出等形式为盛会宣传造势、烘托氛围。近两年来,我市创新工作思路,本着勤俭、务实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方式,着力在打造天中文化新亮点、为大会增添文化气息上下功夫。经过紧张筹备,2015年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广大市民和嘉宾面前亮相,成为驻马店的又一个靓丽名片。

据了解,在2015年“天中遗风”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期间,展出非遗项目共计95项,展示类88项,展演类7项,其中本市非遗项目84项,外地市项目11项,基本涵盖了本地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内容。与2014年非遗展相比,今年的活动除展台和展板外,还新增了展演内容,遂平大铜器、“尹喜派”河南坠子、丝弦道等一批传统节目精彩亮相,给展览增添了别样色彩。

“本次活动集观赏性与人文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市民愿意参加,还有很多人特意带孩子参加的。这次活动,让广大市民知道了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我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上取得的成果。真正成为群众了解非遗、走近非遗、关注非遗的一个推介平台。”市群众艺术馆调研部主任金燕说。

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随着岁月流转,尽管非遗和它的那些踽踽独行的传承人所发出的烛火正日渐微弱,但驻马店的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遗,将精力倾注到了非遗。他们与非遗传承者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打捞生命记忆,构筑精神家园,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

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驻马店作为一个非遗资源大市,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对培育和弘扬天中文化、建设文明驻马店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发掘、整理、保护非遗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不仅完善和建立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而且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抢救和挖掘,使一大批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得到重生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37项、市级非遗项目99项、县级非遗项目620项;拥有省级传承人33名,市级传承人48名,县级传承人423名。

虽然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正逐渐萎缩和消失,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仍处于濒危状态,非遗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和艰巨。有的非遗项目散落在乡里无人问津、有的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丧失了发展基础、有的由于缺乏财力支持而难以支撑、有的由于年轻人缺乏兴趣而后继无人,还有一些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特别是旅游价值、产业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市文广新局社文科相关负责人说,我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天中文化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记忆,如果不被重视,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若干年后将一个个消失,今后用多少金钱也无法买回。他建议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对一些可以生产产品的非遗项目,政策给予扶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出售衍生产品来使这些项目发扬光大,得到传承。对非遗项目,应该立即着手实行“静态保护”,除培养传承人外,还要抓紧以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因此,我市文化部门建议,要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各类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对‘罗卷戏’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要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文献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及时抢救记录代表性剧目;对‘李氏剪纸’、‘邹氏泥人’等传统技艺类项目,要注重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的传习,注重主要代表作品的征集和保存;对‘盘古传说’、‘梁祝传说’等民俗类项目,要注重宣传教育,促进群体传承。”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

另外,还需要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非遗。对我市目前已知的非遗项目广泛、系统、定期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引导群众发掘和上报目前尚未发现的非遗项目。在传统节日期间,要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让“节味儿”更浓厚,培育和涵养我们的亲情、乡情和爱国情。要选一些非遗项目,定期开展表演、教学等参与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活动成为非遗保护的有效载体。

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工作最核心的任务。为此,我市文化部门建议,希望出台政策对传承人进行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帮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市级、县级传承人发放补助。

另外,还需要制定传承人奖励机制,按带徒弟数量、开展传承活动次数、参与文化活动次数等进行等级考核,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定期举行传承人培训,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方式进行鼓励,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地方,是我们的魂和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情操,更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厚重。”民间艺人马长安感慨地说。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专门的工作机构、专业人员和必要的基础设施。我市有关部门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市级和县区级非遗保护中心的编制和活动经费,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文艺专干业务培训,完善市、县、乡三级保护网络,为我市非遗事业繁荣发展夯实基础。同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相关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

非遗的类型丰富、涵盖面广,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大力推动其生产性保护,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研究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予以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为建设四个驻马店作出新的贡献。”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