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7月03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中英烈:铜山脚下埋忠骨 英雄事迹永流传

发布时间:2015-07-03 07:42:33  

 

□晚报记者  郭建光  /

626,记者来到确山县委党史办,见到了党史办主任罗平均。“你一定要写写革命烈士徐忠学(烈士证上是徐忠学,墓碑上刻的是徐中学)。他是一名地下党员,为掩护同志不幸被捕牺牲。他的遗腹子徐兴邦家在确山县城。我带你去采访烈士的后人。”罗主任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记者来到徐兴邦家。在徐兴邦家楼下,我们遇到了徐兴邦。他正骑着电动车准备给放假在家的孙女买胡辣汤。

罗主任告诉记者,徐忠学是一名地下党员,他在父亲和弟弟相继被敌人杀害后混入泌阳县保安大队,任大队长。“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的身份是十分危险的。他们都默默地为革命奋斗着。

luf150723.jpg 

站在父亲的墓碑前,徐兴邦的眼睛湿润了。

父亲去世时他还未出生

在自家的小楼上,徐兴邦拿出父亲的烈士证和一些关于父亲英雄事迹的历史资料给记者看。记者看到,资料上每一处提及徐忠学的地方,徐兴邦都用铅笔画着,并将这一页折起来。

“关于父亲的史料极少,更没有小传,我也是从母亲口中了解到父亲的一些事情的。”徐兴邦告诉记者,他父亲出生于1911年,老家在泌阳县铜山乡缸窑村,1937年入党,1940年在确山县竹沟镇壮烈牺牲,牺牲时任确山县赤卫队队长。

1940年父亲为掩护其他同志壮烈牺牲。”徐兴邦说,他爷爷19377月被保安团活埋在泌阳县焦竹园乡邓庄铺的地里。当年721日,叔叔徐中正在战斗中被捕牺牲,当时才23岁,他唯一的女儿夭折,婶婶改嫁。1941年徐兴邦出生后,他的母亲改嫁,他与奶奶相依为命。

抚摸着历史资料上父亲头戴礼帽的照片,徐兴邦的眼睛湿润了。“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见过父亲。”徐兴邦告诉记者,他出生后,奶奶徐熊氏将他视若掌上明珠,可是在战乱中独自抚养年幼的孙子力不从心。加上保安团派人调查祖孙二人的下落斩草除根,徐兴邦的奶奶只好带着他到石滚河山中的一个亲戚家躲避,才幸免于难。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徐兴邦告诉记者,奶奶徐熊氏带着他投奔到一个亲戚家。“奶奶当时50多岁。我与奶奶在亲戚家天天吃的是甜菜芽、刺柏芽。刺柏芽上面有刺,吃起来扎嘴。”徐兴邦提起往事感慨万千。

就在他们祖孙俩逃亡前,家族的人重新安葬爷爷和叔叔的尸骨时,保安团以为徐家的这根独苗肯定会参加葬礼,结果来了3次都没有抓到徐兴邦。

解放后,奶奶才带着徐兴邦回到阔别已久的泌阳县铜山乡缸窑村。徐兴邦的奶奶因为长年带着孙子东躲西藏,染上了疾病,回到老家后就一病不起。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个革命家庭,为徐熊氏买药治病。当地村民主动为祖孙俩挑柴担水。徐兴邦开始在当地缸窑小学读书,后转到大路里完小,小学毕业后到竹沟中学读书。徐兴邦的学费都是由政府承担的。

“我的吃住全由政府包。奶奶57岁就去世了,每到假期我就住在学校。”徐兴邦说,他中学毕业后想读医学,但组织上安排他到竹沟镇供销社上班,1968年又把他调到县里的食品加工厂。1978年,徐兴邦被调到县邮政局,之后到县酒厂,最后调到省建水泥厂上班,直到退休。

王国华曾寻找烈士后人

解放后,已是省领导的王国华托人四处打听徐忠学有没有后人,后来得知烈士徐忠学的家人就住在铜山乡老家,特意派人把徐兴邦和他奶奶徐熊氏请来,并拉着徐兴邦的手说:“是你父亲救了我的命。你父亲为革命立了大功。”

“王国华告诉奶奶,可以将我送到省城上学,一切费用都不用奶奶操心。”徐兴邦说,奶奶当时没有表态,而是趁着王国华和确山县领导谈话时不辞而别。中午吃饭时王国华发现祖孙俩不见了,明白了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不忍分离。

“后来,我到郑州王国华家,他再次向我讲述了我父亲当年的英雄事迹。”徐兴邦告诉记者。

“竹沟惨案发生后,王国华等人立即在竹沟西寨门楼组成指挥部,组织反击。经过一天激战,敌人退出了东寨门。但终因寡不敌众,王国华等人被迫撤出竹沟镇。19391110日午夜,徐忠学接到敌人围剿竹沟的消息后,立即派人报告省委,同时配合竹沟留守处人员突围。

新四军留守处人员在竹沟突围时,地下党员陈子爵、徐忠学、侯定祥、段常显等暗中做内应。”确山县委党史办主任罗平均说, 19409月,徐忠学暴露被抓。敌人严刑逼供,徐忠学宁死不屈,最后含笑就义。

 

烈士后人都很敬业

徐兴邦说,他有5个孩子,大儿子因病去世,二儿子在银行上班,老三在县烟草局上班,老四是个女儿,在省建水泥厂上班,老五在县市场发展中心上班。“孩子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不因为是革命烈士的后人而搞特殊。”徐兴邦告诉记者,平时他就带带孙子孙女,到靖宇广场散散步。

在靖宇广场,很多人看到徐兴邦都主动和他打招呼。“我的腰有点毛病,经常疼。”徐兴邦说,目前他跟着小儿子生活,自己独处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

“我老伴脾气很好。我们很少吵架,凡事都商量着解决。”徐兴邦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很孝顺,他们都知道爷爷的故事,都为自己出身革命家庭感到骄傲。

徐兴邦的小儿子徐里告诉记者,他很崇拜自己的爷爷,那一代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是后人的骄傲。

铜山脚下瞻仰烈士墓

当天上午,记者一行和徐兴邦及他的家人踏上前往徐忠学烈士墓地的路。

徐兴邦告诉记者,他和家人每年都会回来几次祭拜父亲。

路两边的柏树一眼望不到头,突然下起的雨让记者感到庄严肃穆。

徐兴邦与记者一起,踏着泥泞,冒雨来到埋葬烈士的地方。徐忠学烈士的墓周围芳草萋萋,墓碑面朝巍峨的铜山。乡亲们看到我们冒雨采访,拿来了几把雨伞。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墓。

“当年烈士在这里出生,长大后走上革命道路。他骑着白马的身影还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除了徐家后人前来凭吊外,当地不少学生也在学校组织下前来为烈士扫墓。

当地村民徐兴旺告诉记者,徐忠学烈士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小时候在家里放牛割草,十分勤快。”徐兴旺说,当时铜山脚下的土地贫瘠,打的粮食不够吃,很多村民就上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他聪明好学,身材魁梧,长得眉清目秀,是我们这里的‘秀才’。他仗义疏财,广交朋友。这为他顺利打入敌人内部提供了便利。”徐兴旺说,关于徐忠学烈士的事迹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大多数人都是在他牺牲后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的。

“我们都知道他牺牲在革命圣地竹沟。根据当地风俗,他牺牲后埋葬在家乡。”徐兴旺说,“家乡人永远不会忘记烈士。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站在父亲的墓碑前,徐兴邦的眼睛湿润了。他抚摸着父亲的墓碑,久久不愿离去。

青山埋忠骨,斯人已去,英名永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