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6年04月25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宫二号9月发射 神舟十一号10月升空

发布时间:2016-04-25 08:41:05  

 天宫二号9月发射 神舟十一号10月升空

神舟十一号将承载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

记者从423日下午举行的庆祝首个中国航天日座谈会上获悉,今年9月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424是首个中国航天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重大国家工程,实施20多年来,已成功发射10艘飞船和一个目标飞行器,成功将10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载人航天“十全十美”的成绩。

今年6月,我国将发射长征七号火箭,考核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方案的正确性、功能和性能;9月,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承载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为期30天的驻留试验;2017年上半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验证,并开展搭载载荷应用试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空间站研制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空间站试验核心舱,开始空间站建造,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

记者还了解到,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诉记者:“届时,系统的性能指标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4倍,最高精度可达2.5米。”冉承其透露,未来4年左右的时间内,将完成30颗卫星的组网发射。

【特写】

航天员刘洋展望空间站

期待能登上“空中大别墅”

 yangf160453.jpg

刘洋

“师兄,你们快来看,地球真是圆的!”这是刘洋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俯瞰地球时发出的第一句感慨。

20126月,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刘洋说,虽然小学地理课上就学过“地球是圆的”,但当亲眼在太空遥望地球的弧度时,那种震撼全然不同。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刘洋完成这项航天任务几近4年。在北京航天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她依然短发齐耳、皮肤白皙、面带笑容,身着军装的她举手投足间英姿飒爽。

太空第一个家是“两室一厅”

在刘洋看来,即使离开地球表面300多公里,摆脱了地球的重力,却逃不出地球人的“围城”现象:站在太空思念地球,回到地球却又想念太空。

其实,刘洋说,在太空得知返回日期临近时,大家已经开始想念太空了,最令她难忘的是3位航天员回到轨道舱时隔窗对着天宫一号挥手、敬礼的不舍场景。

时隔近4年,刘洋仍时常回想起在天宫一号上的时光:“那是我们在太空上的第一个家,一个‘两室一厅’的大房间。”

刘洋清楚地记得,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一打开天宫一号的舱门,她就迫不及待地把3个人的睡袋从狭小的飞船空间全部搬到了天宫一号相对宽敞的睡眠区。

在太空的家里,微重力的环境下,连在地面上习以为常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行走的方式都需要重新适应:腿是用不上力的,需要用手拽着抓手行走。

虽然微重力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骨钙流失。但返回地面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就可以补回来。刘洋觉得太空生活带给她最大的改变在于观念:“在太空想念地球,你会认为祖国、地球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对她们的情感愈加浓厚。”

同时太空物资紧缺让她更加珍惜资源。刘洋说,所有的资源都很宝贵,比如空气、水都是从地面带上去的,每一克重量都要花费很大代价。

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现在没有飞行任务,你们都做什么?是不是在从事别的工作?”

这是刘洋常常需要回答的问题。其实,没有飞行任务的刘洋每天做的事情很简单——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我们依然在训练,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她说,虽然枯燥,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所钟爱的事业。

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核心舱有5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

刘洋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登上这个被她称为“空中大别墅”的地方。“未来的空间站,结构更合理,功能也会更多样,休息区和工作区的划分也将更清楚。”

太空生活不能缺少“半边天”

刘洋对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感到兴奋,“就像孩子庆祝‘六一’一样,这是我们所有航天人和热爱航天的人的节日。”

刘洋说,祖国的第一个航天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需要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我们的航天队伍来仰望星空、探索宇宙。

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认为,探索宇宙的队伍中,女性的缺失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相对于男性强大的体力优势,女性的互补角色不可或缺。

“尤其考虑未来长期在太空狭小空间环境生活,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强韧性以及低冲突性是很好的优势。未来太空生活不能缺少女性的半边天。”刘洋说。                        

嫦娥三号最清晰月面照片首次公布

 yangf160454.jpg

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首次获得月球表面的最清晰照片。

yangf160455.jpg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在月工作最长纪录。

yangf160455.jpg 

玉兔月球车的车辙清晰可辨。

 20131214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拍摄的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月球,也给全世界科学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首次获得月球表面的最清晰照片,可以看到月球表面的真实景象和细节,玉兔月球车行驶留下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见,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岩石、撞击坑的细节展现无遗。

这些照片和人类此前获得的月球照片有什么不一样?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介绍,人类于1969年至19726次登月,地点位于月球正面的阿波罗带,获得了月球表面图像,但距今已经40多年,当时使用的还是胶片相机,着陆技术、探测手段、拍摄技术都远远落后于现在。同时,我国嫦娥三号降落的地点是月球虹湾区,这是人类航天器第一次着陆该区域。

在科学家眼里,这些照片包含了大量的科学信息。首先是与月球土壤力学性质有关的信息;放大这些高精度的照片还可以看到覆盖在月球岩石和着陆器上的月尘;月球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块也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嫦娥三号着陆区周围有很多小的撞击坑。

目前,嫦娥三号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它的“姐妹”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实现人类航天器第一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计划2017年前后实现“奔月—落月—采样—返回地球”,中国科学家将用我们自主获得的月球样品开展深入研究。

杨利伟谈到空间站任务时表示

选拔工程师和科学家进太空

在庆祝首个中国航天日座谈会间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根据空间站任务,在职业航天员即指令长、驾驶员的基础上,选拔飞船工程师和载荷科学家,前者对飞船进行维护操作,后者则在空间站做些相关的科学实验。

杨利伟表示,随着载人航天大家庭成员的丰富,对航天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挑战也会越来越大。“随着空间站工程的推进,大量的空间实验、组装和维护都是航天员的新任务、新课题,需要航天员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同时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要求。”杨利伟说。

9位航天员重温航天誓言

“请举起我们的右手!”23日下午,随着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一声口令,9位穿着蔚蓝色航天员出征服的航天员,在国旗下重温了加入航天员队伍时的誓词,庆祝中国首个航天日的到来。

“我宣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解放军,热爱航天事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爱护武器装备,遵纪守法,保守国家机密,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宣誓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王亚平。”航天员们整齐而庄重地宣誓。

杨利伟表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温入队誓言,既是对我们10次成功飞行发射的纪念,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完成将来的任务。

                    (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