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7月07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从前》

发布时间:2017-07-07 08:44:14  

□李新贺

炎炎夏日,白天长得似乎没有尽头。我常常开着空调,沏杯淡茶,窝在沙发里看董桥细说《从前》。

写《从前》的时候,董桥60岁,花甲之年,喜欢回忆。书的装帧也透着古意,土黄色的封面和封底上除了白漆写的“董桥   从前”四个字,再无他物,看上去有一种繁华落尽看透世事的平静。

一本《汪增褀散文集》包罗万象,忆恩师,记趣事,品评文章,记录文艺思潮,像大杂烩。而《从前》一共三十篇,篇篇都是忆人的。纯粹得像只会种玉米不会种花生芝麻大豆的农民。 后来知道他也写杂记,论读书,发表时评。

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忆人。张爱玲讲故事的时候,喜欢让人寻出家传的 霉绿斑驳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她讲一个激动人心的爱情传奇。一炉沉香屑点完了,她的故事也该讲完了。多少有点炫耀。董桥也喜欢别人点一炉香来听他讲故事,但是他没有明说,这是他的聪明之处。或许他更喜欢我们用红泥小火炉煮一壶茶,寻出早年间的大蒲扇,或者能有明清或者更早时候名家作画题字的一把折扇,一边纳凉品茗,一边听他细讲从前。

他说从前。从前会有什么呢?小时候爷爷讲故事,也一定说从前的,他说,从前有个财主……从前有个放牛娃……从前有座山……董桥的从前要活色生香多了。

他说,从前有个萧姨 ,嫁了一位华侨巨富,收藏了一书斋的名人字画,标致的萧姨视若珍宝。可惜萧姨去世后,字画被人贱价哄骗去。有一年邻居上海倦游归来,送董桥一柄桃花扇,写着两首诗,一首他特别喜欢:“几见芳菲露井东,闲情收入画图中。阿谁笑比香君血,崔户重迷旧日红。”邻居告诉他,骗掉萧姨那批古书画的远房亲戚,竟是萧姨嫁到南洋前青梅竹马的初恋。他悲愤地说:“萧姨泉下有知,情何以堪?”那几天,他常常想起萧姨的粉蓝旗袍和墨绿毛衣。他感叹“崔户薄幸,初恋那片旧日红,竟跟萧萧墓草一样寂寞了。”不但萧姨,在很多人心中视若珍宝的美好初恋,竟可以被一些见利忘义的人拿来利用,实在是人性的悲哀。

他说,从前,有一位南京的交际花,结交阔人,夜夜笙歌,却也慧眼识人,暗中搭救地下党,差不多是民国时候的葛嫩、董白、寇湄、李香了。大陆易帜之后,交际花移居香港,住在砚香楼,同文人品评文字、买卖书画,一代名媛因而少了脂粉气,有了墨香。这种转变实在出人意料。一个风月场上的名人,忽然静下心来读书、品字,颇有点洗尽铅华知荣辱的意思,这也许缘于有些人与生俱来的慧心与侠气吧。

他还说,有一段时期,他经常和一位文学前辈相聚,他们像荷锄归来的老农聚在一起讨论南山的一场雨一样讨论诗词,交流如何写出好文章。把讨论文学比喻成老农讨论雨水,那样自然贴切、随意,我想只有对于文字的热爱深入骨髓,才会有这样的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的比喻吧。

《从前》中还有很多人,云姑、碧亚、炜师傅……读董桥的文字,感觉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逼真而又纯净。

董桥文笔一流,讲故事的本领也一流。一个普通的故事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曲折委婉,引人入胜。这是他相当看重的,他说不论中文、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倔强地坚持着自己认定的东西。

正因为他的坚持,很多人喜欢他。柳苏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因而大陆曾掀起一股董桥热。当然也有唱反调的,大才子冯唐就说《你一定要少读董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么样,我是喜欢的。我喜欢他把洋洋洒洒的英伦风和淡淡的古意融合得天衣无缝、自然随意。

董桥有一次在拍卖会上拍到乾隆年间大学问家伊秉绶的一柄扇子,上面画有岁寒梅竹,写有咏梅诗句:“生性禁寒又占春,小桥流水悟前因。一枝乍放雪初霁,不负明月有几人。”他说琐屑的这样一本《从前》,兴许不致过分辜负那一抹旧时月色了。

薄薄的一本《从前》诉说的是人情冷暖,世事沧桑,如初春时绽放的梅花一样,幽香袭人 ,断然没有辜负那一抹旧时月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