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06月22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赏析周豫琳的散文《父亲的背影》

发布时间:2018-06-22 08:29:18  

 为中国现代农民树碑立传

——赏析周豫琳的散文《父亲的背影》

□赵弘正

老实说,我最初对周豫琳的印象是他在诗歌领域颇有建树,若让他提笔写起散文来,估计是“拿捏”他了。殊不知,当我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奔流》(2017年10月)上,拜读他洋洋洒洒、七千余字的散文《父亲的背影》时,对他的散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只是,他是省作协资深会员,又是县作协主席、文学专业副研究员,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不敢对他的作品妄加评论。如真的要我说个一二来,也一定是肤浅的。为学习吸收周豫琳散文创作的成功之处,我就试着赏析一下他的散文《父亲的背影》,与大家共勉。

周豫琳散文《父亲的背影》的立意,突破了父子情、父女情的惯例,没有落入亲情主题的窠臼。文章从他为父亲坟头立碑着墨,撷取父亲背影这一侧面,展示、讴歌父亲的人性美及中国农民的人性美。这篇文章立意之高深,体现了作者立足乡村、赞美农民的责任担当,是很多作者所不具备的。

在周豫琳的笔下,“大跃进”年月里,父亲为家庭和形势所迫而辍学。踏入社会后,父亲背影里尽显其艺术才华的一面。他在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时,相继扮演《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等角色,都是那么“威风凛凛,惟妙惟肖”,唱腔又那么“字正腔圆”,时常博得阵阵掌声、喝彩声。 年轻时代,父亲的背影里折射的是积极上进、才艺出众的一面:在全县珠算大赛上,父亲双手“操盘”,赢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誉为“秀才”,被选为大队会计,并赢得美好的婚姻。这时期,父亲的背影无疑是农村青年的一面旗帜。“7·58”洪水后,父亲的背影显现的是农民在重建家园中体现出的不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他“去北山割黄麦草,在北田窑烧砖”,“去西河沟捡那砌基石用的石块,堆成堆,然后一块一块往家背”,“有时候用架子车拉” ,“盘带绳绷得紧紧的,父亲的腰深深地弯下去,好像一张深拉的弓,抑或一头瘦弱的黄牛,咬着牙关,满脸通红,喘着粗气,汗流如注”。土地承包后,父亲转岗、耕作,也想法致富。他“从头学起了犁耧锄耙”,他聪慧,有技巧的农活儿,他仅用两年就全学会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初冬的麦播季节,在辽阔苍凉的黄土地上,在“黄牛的哞哞声及古朴悠扬的牛铃声、吆喝声”里,父亲大汗淋漓、筋疲力尽。此时,父亲的背影,是那个时代里勤奋的又吃苦耐劳的农民的人生缩影。面对这样的时代,父亲有“文化人”高明的地方,他会把老犍牛卖掉,买回一对长毛兔,让村里人大开眼界,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当然,父亲的背影里不乏正直、善良和孝敬的一面。他正直,作为二十多年的会计,他“从没有占过公家一分钱,交手时‘汤是汤,水是水’,一清二白”;村里谁家有了纠纷,都请他去平息。他善良,“对待他人如同自己的亲人”,“对庄上那些孤寡老人,更是关怀有加”;村里“男女老幼从不把我们一家外来户当外人看”,相反“却把他们的孩子都认到父亲门下,喊爹叫妈的”。

父亲身上诸多优良品质,“闪烁着普通农民人性的光芒,是中国现代农民真实的缩影与写照”。因此,与其说周豫琳在为父亲立碑,倒不如说是他在为中国现代农民立碑;是他们顺应时代,用勤劳的双手推动着中国农村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周豫琳赋诗赞颂:“他用结实质朴的胸怀/拥抱着故乡的黄土地”;“远逝的背影,是一块墓碑/牢牢地立在中国农民的坟头”。

周豫琳的散文《父亲的背影》,以记叙的手法为主,辅之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述说父亲一生中的点滴故事;让父亲的品质在字里行间体现,在娓娓道来中流露,避免了夸夸其谈的议论和空洞的煽情。同时,周豫琳通篇采用衬托的手法,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绩反衬时代的变迁和父亲背影的伟岸。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