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11月02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忆著名作家蔡明川

发布时间:2018-11-02 09:32:06  

 泌阳老友忆故人

——追忆著名作家蔡明川

□全媒体记者 王莹 文/图

蔡明川(1927~1994),笔名苏群,河南泌阳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长江文艺》杂志编辑、小说组组长、编辑部秘书、副主任、主任、编审。湖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大别山人》、《风雨编辑窗》、《孤岛就要沉没》、《圈套与花环》,中短篇小说《山花烂漫》、《枣木人猎豹》、《在肥沃的土地上》、《连根树》等。《圈套与花环》获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1988年获全国文学编辑荣誉奖。

周豫琳和赵云立(右)一起追忆蔡明川。

心系桑梓

1984年春的一天,泌阳县下碑寺乡政府广播站编辑兼地方志编纂员周豫琳到县里参加文学创作座谈会,第一次见到蔡明川老师。当时的蔡明川年近六旬,衣着朴素,中等身材,一脸笑意,一个乡村教师的形象。蔡明川在会上谈了文学创作如何体验生活、如何挖掘素材、如何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那天,经主持人介绍,周豫琳得知蔡明川当时是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主办的《长江文艺》编辑部主任、编审,兼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时他的长篇小说《大别山人》、《风雨编辑窗》、《孤岛就要沉没》蜚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作为一个有激情、有梦想的文学青年,周豫琳目睹了这位名闻遐迩的作家的风采,当面聆听他对文学创作的讲解,深感十分幸运,且久久难以忘怀。周豫琳了解到泌阳县首任作家协会主席赵云立,就是早年间蔡明川一手培养起来的作家。两人有着30年的交情,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2018年8月的一天,周豫琳到县农业局家属院,拜访赵云立老师。当谈到蔡明川时,赵云立沉默了一会儿后开始了深情的回忆:“我和你们这些文学青年一样,从小就热爱文学,上中学时就开始写作,并在地方报刊发表作品。1959年初,我读高二年时,精选了几首诗歌,寄给了《长江文艺》编辑部。不久,我就收到了编辑部的回信。这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是何等的鼓舞。后来编辑部又给我来信说,先选发我一首诗,并指出了我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及以后努力的方向。”

“1959年深秋的一天,一位30多岁、衣着朴素的男青年到学校找我。经他介绍,我才知道他就是那位经常给我回信的《长江文艺》编辑,叫蔡明川,泌阳人。我们像久别重逢的亲人,边走边谈,一路东行,往马谷田方向走去。”赵云立说。

“经蔡明川介绍,方知他老家就在马谷田村西头。小时候,他在县城上师范,后来到信阳上后师(信阳师院)。1949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长江文艺》做编辑工作。他说他的老领导、著名诗人李季常跟他们讲,要下功夫培养文学新人。他那次回武汉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他给我的习作提出不少意见,对我帮助很大。对我这样的文学青年,他作为一家名刊的编辑,能够如此真诚、热忱和倾心倾力,足以证明他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格。”赵云立说。

“1960年后,左倾错误逐步发展,直至‘文革’爆发,出身不好的蔡明川处于逆境之中,我们失去了联系。20年后,得知他已走上领导岗位。这时,我已转入科技行列,他仍希望我不要放弃写作,要在全县文学事业的发展上做贡献。在他的鼓励下,我于1980年加入了中国作协河南分会,并于1985年出任县首任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建议县文联创办了《泌水》文报,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蔡明川得知后,高兴地说,我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的!”赵云立说。

赵云立说:“上世纪80年代,蔡明川回过泌阳两次。1984年春,他回来后,在县文化局召开了一次文学座谈会。几年后的一天,他从新疆回来,不愿惊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很随和地吃住在我家里。想不到,此次竟是与蔡明川的最后诀别!”

成果丰硕

根据蔡明川先生的泌阳藉老友、剧作家焦承玺,作家赵云立等人及后人、亲属回忆,并研究部分图书、文章及网络资料,周豫琳对蔡先生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深层的了解和认知。

蔡先生在《长江文艺》工作30余年。《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刊,原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联会刊,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多年来备受读者的关注,也是中国27家文学创作类核心期刊之一。《长江文艺》务实与创新并举,现实主义与先锋精神兼容。蔡先生把整个青春和激情都献给了这本文学杂志,献给了广大作者和文学事业。他的作品,都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创作的。他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其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1951年,蔡先生的处女作《在肥沃的土地上》以头条的位置在《长江文艺》上发表,接着中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单行本。由于编辑业务日渐繁重,在以后的10年间他几乎没有再写小说。1962至1963年,他的一批短篇小说问世。这些作品以大别山区农村生活为题材,热情讴歌年轻一代,极力提倡科学种田、科学兴山,以新颖的立意、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了他的短篇小说《山花烂漫》、《连根树》等。中国青年出版社也于1963年把《连根树》收进《青年作家小说选》一书。后来,这部作品又被上海、武汉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风雨编辑窗》,以自身数十年的经历为素材,以一个刊物编辑部为中心,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刻画了各种类型的编辑、作家以及领导干部的形象。这本书先由《长江》丛刊选载,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再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1983年,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孤岛就要沉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年秋,他辞去《长江文艺》主编职务,到湖北荆州地区深入生活,完成了第四部长篇小说《圈套与花环》。在“纯文学”创作不景气的情况下,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近5万册,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1990年,他获得湖北省首届“屈原文学创作奖”。

因病辞世

1994年11月,《长江文艺》刊发了一条《蔡明川同志病逝》的消息,原文摘要如下:

 湖北省作家协会顾问,知名作家、编审,离休干部蔡明川(笔名苏群)因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9月9日8时30分在武昌不幸逝世,享年68岁。

蔡明川同志生前曾任《长江文艺》编辑部主任,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湖北省七届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大别山人》、《风雨编辑窗》、《孤岛即将沉没》、《圈套与花环》等。《圈套与花环》获1990年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

噩耗传到家乡,蔡先生的老友、亲属及文艺界人士异常震惊、悲恸,并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

县政协原常委、县作协原主席赵云立回忆起蔡先生当年因病去世的事,至今心痛伤神,沉重地对周豫琳说:“蔡先生年六十有八,生命即被病魔夺去,这未必是他的天年。他的创作才能尚未能充分发挥,这不能不使他有所遗憾,也令我们遗憾。但他的一生是扎扎实实地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的一生,是廉洁奉公、心灵充实的一生,在这点上他绝无愧疚。他不愧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蔡先生宛如家乡那条清澈的泌水,奔流西去,注唐入汉,汇入长江,浩浩荡荡,终于汇入了大海,汇入了敬他、爱他的人们的心海。”

周豫琳常想,作为蔡明川先生的“家乡人”和崇拜者,作为县作家协会和县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作为市、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认真挖掘、整理、研究这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为此,周豫琳在报刊、网络上,搜集蔡先生的著作和相关资料。目前,蔡先生的四部长篇小说《大别山人》、《风雨编辑窗》、《孤岛即将沉没》、《圈套与花环》等汇集在周豫琳的办公桌上。每每他独处时,就会翻开这一本本发黄的著作,纵览中国几十年前的风云变幻,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蔡先生对话,并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同时,周豫琳还尽绵薄之力,为蔡先生著述,为蔡先生画像,请他走进典籍,走进史册,走进我们每一代人的心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