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12月14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大鼓书

发布时间:2018-12-14 08:25:30  

□张驰原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中原地带的广大农村,活跃着一帮民间艺人,老百姓称他们为“说书的”。

说书时间一般在晚上,说书人掂着鼓架子进入人场,鼓架子的位置或与队长挨边儿,或在几个熟悉的社员身边。

夏天,在一片空场上,经说书人一番调侃,一帮男女忘了困乏。冬天,在暖和的牲口屋里,一盏提灯挂在低矮的屋梁下,全村的老老少少把说书人围在中间,听说书人清清嗓门先来一段“书帽儿”:说书不说书,先读一段毛主席语录……“书帽儿”过后书归正传,或是杨排风、杨宗保等杨家将的历史传奇,或是岳飞、岳云岳家将,或才子佳人鸳鸯蝴蝶……

说书人起腔,一般以“哎”字拖音,腔出来音域宽广,高亢嘹亮,脸上的表情及全身的动作随剧情或人物转换。功夫好的还会腿脚并用、手眼齐发,扑扑楞楞、刷刷拉拉,吓得鼓架子旁边的听书人赶紧往后闪身。道白时语速加快,起眼落板能看见舌头在嘴里不断翻飞,喷出的唾沫星子的灯光下直打旋儿。遇着剧情悲伤的,出腔节奏缓慢,拖腔缓长,神情悲摧,引得全场老少揪着心跟着落泪。

这帮说书人大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有的甚至从未踏入过校门,因为家里穷寻找吃饭的门路投师学艺于老一辈的说书艺人。他们的唱段基本没有文字脚本,全靠自己的记性记住老师的口传心授。

说书人也有门徒脉系,讲究按师排辈,但是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段子可以不完全依照师傅的唱腔韵律,包括书中的故事情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音色和想象自由发挥。

同一部书同一处剧情,在不同场合同一个说书人可用不同的腔调信口说唱,因此人们常说“说书的嘴——没有正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