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12月14星期五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花信封

发布时间:2018-12-14 08:45:26  

□朱晓吾

有一次回老家,我和老伴收拾多年未住过的老屋,在房间整理书柜时发现了几十张旧信件。面对那一个个泛黄的花信封,我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久违了,远去的花信封。

说起花信封,还得从30多年前谈起。那时候,我刚高中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山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招生简章》。之后,我就按照《招生简章》的要求,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记忆中,我是用信件报的名,这是我写的第一封信件,是用花信封寄出的。后来,这所高校就定期给我寄来学习书籍和资料。通过刻苦学习,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边学习边写作。起初,我从“豆腐块”开始,写一些新闻稿,通过花信封往县广播站投寄。我的文章经常在县广播站播出,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投稿多了,用的信封也就多了。我每次去县城邮局买信封,不吃不喝也得多买些,因为那时交通不便,全靠步行,进趟城不容易。所以,我一买就是一沓子,少则四五十个,多则百十个,全是花信封。从此,我与花信封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爱好写作,被乡政府聘用,专门负责新闻报道和报纸杂志及邮件的收发工作。从此,我与花信封接触得更多了,天天与各种各样的信封打交道。上班后,我除了往县广播站投稿外,还积极往省市电台、电视台及《驻马店报》《河南农民报》《中国人口报》等新闻媒体投稿。从那以后,我每年投稿用的花信封越来越多,邮局成为令我向往的地方。

家书抵万金。一封信能释一肚牵挂,一句平安能消一腔思愁……在那没有电报、电话的年代,写信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有急事需要写挂号信,人与人交流一般都是写平信,办公传递资料全靠信件邮寄,或者亲自报送,给报社投稿也不例外。记得我到县里工作后,经常收到很多乡镇的来信,基本上都是来稿, 每当我看到各种样式的信封, 特别是花信封时,就感觉有一种亲切感。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无数人的寄托,那一页纸、一句话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最难忘的故事。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从提笔在信纸上倾吐一番心语,然后步行到邮局寄给远方的朋友,到一封电子邮件瞬间远涉山水,一条短信或微信顿时飞渡天涯,充分展示了我国通信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人们给外界联系,与亲友交流,很少或者甚至不再用信封邮寄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微信、电子邮件等,既方便又快捷。事实证明,用信封邮寄的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它能使我们从点滴的邮路之中回味更多的历史变迁。

那时候的信封尺寸大小各异,设计各具特色,纸质也不一样。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是普通信封,其中花信封最多,这种信封的左下角一般印有彩色、单色或黑白的人物、风景、花鸟、书法、剪纸、国画、风光摄影、民俗画等各种图案, 其中有不少颇具价值的精品。信封上的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方寸之间,那些小小的图案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时代风采, 同时也是一幅幅美丽的历史画卷。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单位、各部门都开始定制自己的专用信封。我所在的乡政府也不例外,印制很多牛皮纸信封,主要是作为内部办公使用,在本县也能用,出了县就寄不出去。一般写私信、家信、情书等,使用的都是花信封,因为花信封属于标准信封,是国家邮政总局统一印制的,全国各地都可以邮寄到,并且信封的版权和信件的隐私权均受到保护。

一般给亲朋好友写信,将信写好后,把信纸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信封,用浆糊封好口,在信封的正面工工整整地写上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贴上漂亮的邮票,然后再通过邮局寄出去。2000年后,信封的左上角和右下角还分别印制有收信人和寄信人当地的邮政编码,邮政编码都是6位数,寄信前必须填写正确,否则信件就寄不出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