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报道强奸民女的官员也要“化名”吗

2014-05-11 11:42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5月20日,媒体报道了两起情节略有些相似的强奸案,读来耐人寻味。我注意的倒不是案情,而是新闻媒体对涉案当事人的处理手法。一是《河南商报》报道说,河南沈丘县某村26岁女子陈晓丽(化名)被一个叫张松才的人强

520,媒体报道了两起情节略有些相似的强奸案,读来耐人寻味。我注意的倒不是案情,而是新闻媒体对涉案当事人的处理手法。

一是《河南商报》报道说,河南沈丘县某村26岁女子陈晓丽(化名)被一个叫张松才的人强奸,并被对方拍下裸照,印制数百张到处张贴和散发。二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河北邯郸市曲周县49岁女子张丽平(化名)两年前被曲周县河南疃镇党委原书记石建设(化名)强奸,随后她到丛台区公安分局报了案。最终,“石建设”终因强奸罪被判刑4年。

报道中,两起案子对实施强奸的当事人却作了不同处理——前者用了真名,后者却用了化名。莫非在报道违法侵权案件时,也是官民有别?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除了未成年人、涉及隐私与名誉的受害人等特定人需要化名处理之外,新闻当事人应使用真名。一方面,这是为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另一方面也是新闻报道本身的真实性所需。显而易见,犯罪分子不是受害人,违法官员也不是未成年人。如果这些人干了龌龊事而不用露出真面目,那么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如何保障?

当下,许多媒体日常采访报道活动中,对违法违纪官员常常不透露真名,而化名、隐名,以及“某某”充斥大量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更有甚者,连涉案单位的名称也隐去了。举个例子,据《重庆商报》200959报道:“渝中区某重点中学学生处正、副主任利用职务便利,共同侵吞公款及挪用800余万公款所产生的利息总计10余万元。记者昨日获悉,该校学生处女主任罗某已被渝中区法院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而副主任王某则因贪污罪获刑5年。”我相信,对于这类人物、地点欠奉的报道,重庆当地的读者看了恐怕也是一头雾水,所谓知情与监督,从何谈起?

某种意义上讲,对违法违纪者的匿名报道,无异于对假丑恶行为进行遮羞甚至保护。回到曲周县河南疃镇党委原书记“石建设”一案,受害人张丽平的报案笔录落到“石建设”的手上,本身就让人怀疑“石建设”与警方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媒体在揭露此事的时候手下留情,无疑会加深公众对案件真相的疑虑,甚至会导致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失去公信力。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