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味浓味淡归何处
摘要: □陈家兴 似乎是在走过这二三十年之后,中国人对年味的感觉有了迥异的差别。有人说,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过年“没劲”、“没意思”,怎么找不到一点“小时候”的味道?有人说,
□陈家兴
似乎是在走过这二三十年之后,中国人对年味的感觉有了迥异的差别。有人说,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过年“没劲”、“没意思”,怎么找不到一点“小时候”的味道?有人说,年味没淡啊,年味其实就是亲情、团圆、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与感觉。而每临春节,文化人也免不了要来一番“年味在哪里”的探寻与忧思。
平心而论,世界上哪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年味原本总是在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千年之前、百年之前、三十年之前、今天,年味一定大不相同。但历千百年而赓续至今,“中国年”生生不息,又一定有其不变的基因在主导着它的遗传与变异。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春节。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中国年”终不会式微,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
然而,从历史的长河望去,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年”在中国人的心里就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异,本身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折射出在时代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坚守,更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叩响的是在融入世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具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其实,感觉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的人,大多是新城市人。在乡间,在扎根故土的老一辈人那里,尽管在数十年间对年味的感觉也有明显差异,但对春节依旧是那一种朴素难舍的情怀。要寻找年味,要寻春节的根,不妨在春节期间到乡村去切身体会一下,不妨在繁忙的春运期间,置身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感受一下游子归心似箭的情愫。
新城市人者,离土离乡,受着新的时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浸润,对传统文化多少有一种反叛心理。春节作为典型的传统文化节日,原本就没有新的时代文化、外来文化来得新奇、现代、时尚,在一些讲究新潮的人那里,春节远没有洋节日好玩和刺激。他们原本也想在自己这一代把春节延续下去,却不知如何延续。因为他们反感一切形式的东西,对传统的那一套繁文缛节的过年仪式,对老一辈的那一种朴素纯粹的过年讲究,不屑一顾,不想沿用。却又陡然发现,把这仪式和讲究放弃之后,春节似乎也没什么内容了。“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而今平时都能吃到、玩好,那专属于春节的又有什么?
既为节日,原本就有其一定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春节就在那些沿续下来的仪式里。春节相传数千年至今,又必有其文化的内核,这个内核具体是什么值得探讨,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发现它、找到它。同时,作为中国人,反感本民族的东西,或妄自菲薄,再好的春节文化内核,再新颖的春节文化仪式,也难以传续下去,这就需要有像老一辈那样过年的心气与情怀。在时代变革与外来文化冲击之下,春节文化可以变,其内核可以创新,仪式可以创造,但对春节的这种情怀不能变。
新城市人的年味在哪里?怎么过年?抱持这不变的情怀,丰富过年的内容,创新过年的形式,这就是新城市人所应具备的文化自觉。所谓“中国年”的基因,往往也蕴藏在这文化自觉里。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