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天中

西平县破解农村“十化”问题之农村老龄化

2025-10-22 20:35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徐明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今日之西平,以“链上筑业”之势扭转产业弱小,以“引育并举”之势改变人才缺失,以“清脏治乱”之势优化人居环境,以“新风润村”之势改良乡风民俗,以“规范引领”之势终结建设无序,以“兴业留人”之势填充村庄空心,以 “政策托底”之势应对农村老龄,以“牵线搭桥”之势疏解光棍困境,以...

从“养老”到“享老”  一幅图景与一份答卷

——西平县破解农村“十化”问题之农村老龄化

驻马店网讯(记者  许静/文  见习记者 赵永涛/图)银发与青丝执手相望,温情在目光中流淌。2024年重阳佳节,西平县“百岁老人宴”上,十位期颐寿星与儿孙的温馨互动,定格成一幅跨越世纪的温情画卷,谱写了生命传承最动人的诗篇。如今这幅尊老敬老的温馨图景即将迎来新的篇章——2025年全国重阳节主题文化活动也将花落西平,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不仅是一地一城的盛事,更是西平老龄事业迈向新高度的华彩乐章。 

何以长寿?百岁老人“还没活够”的民生密码

晨光熹微中,西平县谭店乡,106岁的谭大妮老人正慢悠悠地喝着暖心的红薯稀饭。一旁的孙媳妇细致地为她剥着鸡蛋。这位历经沧桑的长寿老人,两年前曾大病一场,家人几近绝望。然而,对如今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让她在病榻上喃喃低语:“俺还没活够,还想再活二年!”生命的奇迹,就在这份质朴而炽热的眷恋中绽放。如今,她依然安详地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谭大妮的故事,并非个例。出山镇104岁的宋三妮老人,与死神进行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而她的儿媳妇俊秀兰,硬生生几次把婆婆抢了回来……在西平这片土地上,何以能让众多像她一样的老人,不仅享有生命的长度,更拥有生活的温度与健康的品质?这背后,是西平县直面农村老龄化这一时代课题,交出了一份充满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的“西平答卷”。

“五老”聚力:银发力量撬动乡村善治新风尚

九月的宋集镇崔庄村,几位白发长者步履稳健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此行是前往村委,为即将喜结连理的新人进行婚事简办的劝导。这已成为村里一道独特而温馨的风景。

曾几何时,崔庄村也一度陷入“面子竞赛”的漩涡,彩礼攀升、宴席铺张、人情消费成了村民们“不能承受之重”。面对乡村治理中这一沉疴顽疾,崔庄村创新性地发掘并激活了本土的“银色资源”——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组成的“五老协会”应运而生。这些长者,以其在乡村社会长期积淀的威望、经验与情怀,成为了移风易俗的关键力量。

村民敬志发成为这股新风的积极践行者。大女儿出嫁时,他不仅未收分文彩礼,反而在婚礼上补贴女儿两万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嫁女非卖女”的文明婚恋观。2023年,村里一位“五保”老人去世,其侄子崔共晓在“五老协会”的感召下,毅然决定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崔庄村日益深入人心的价值共识。

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五老协会”已成功规范操办红白事十余场,平均每场为事主节省开支超过6000元。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人情债”,正逐渐被淳朴真挚的乡里乡情所取代。

“‘我们还能为村里做点事,心里很踏实。’”协会会长崔遂山的话语平和而满足。他们的价值远不止于移风易俗。在产业发展中,他们是“智囊团”;在环境整治中,他们是“先锋队”;在矛盾调解中,他们是“和事佬”……协会47位长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无私的奉献,活跃在乡村治理的各个角落。

过去的崔庄村,杂物乱堆、沟塘淤塞,人居环境堪忧。如今,漫步村中,但见道路整洁,绿树掩映,一面面以“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西平正能量”为主题的文化墙绘,生动讲述着村庄的蜕变。“五老协会”成员率先垂范,从拆除自家违建、清理房前屋后做起,并组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公共区域绿化维护、河道清理等公益活动。

“‘五老协会’是传统乡村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完美结合。”宋集镇党委书记康贺如此评价。这些长者,以其特有的经验、威望与热忱,巧妙地在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充满人文关怀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幸福食堂”:一餐热饭里的民生温度

中午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杨庄乡马楼村的“幸福食堂”。90岁的李付安老人正与志愿者愉快地拉着家常,满怀期待地看着今日“微心愿”菜单上的红烧肉和白菜炖豆腐。他感慨道:“现在这身子骨比以前硬朗多了,精气神也足,不用总往诊所跑了。到点就来食堂,饭菜合口,还能跟老伙计们说说话,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李付安老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正是杨庄乡以“幸福食堂”为小切口,破解农村养老大难题、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热饭暖胃更暖心。农村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的“一顿热饭”问题,看似日常,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是乡村养老保障体系中最基础也最脆弱的一环。杨庄乡马楼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积极探索破解之道。2023年,在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占地270平方米的西平县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在马楼村落地生根。

从规划建设到日常运营,该村始终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幸福食堂”的服务对象年龄、运营管理模式、饭菜定价标准等关键事项,均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决策,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群众的事群众办好”。

“幸福食堂”不仅是老人们的“暖心驿站”,也悄然成为了村民议事、凝聚共识的“乡村会客厅”。村“两委”借助这一亲民平台,更直接地倾听民声、汇集民智,探索形成了“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享受”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以“幸福食堂”为圆心,各乡镇和街道推出了“饺子宴”“春花宴”等。更多的文艺演出、政策宣讲、健康义诊、志愿帮扶等公益活动被吸引进来,形成了辐射效应,让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基层群众的心田。

如今,这一成功模式已在西平县宋集镇、师灵镇等多个乡镇复制推广,越来越多的“幸福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西平乡村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政策托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养老保障网

“吃药能报销,饭菜一天不重样,国家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居住在养老院的王勉老人发出由衷的感慨。这感慨,源于西平县近年来持续构建的坚实养老保障体系。

西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破解农村老龄化问题置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养老服务保障网。

硬件提升,打造温馨“家园”:对全县16所敬老院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并新建4所高标准敬老院,使其真正成为特困供养人员安享晚年的温馨港湾。

社区覆盖,构筑“15分钟服务圈”:建成3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3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0%覆盖。这些设施医疗、康复、文娱、学习等功能齐备,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的服务。

医养结合,探索健康养老新路: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向养老机构覆盖,积极探索医养康养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西平县被评定为“中国长寿之乡”,正是对其良好生态环境和健康养老实践的肯定。

部门协同,政策体系保驾护航:县民政局、发展改革委、卫健委、人社局、财政局、医保局、老龄委等十余个部门协同联动,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医养结合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优化流程,激发市场活力:借助“放管服”改革深化之机,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简化具备资质机构的审批手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目前,西平县中医院、平安骨科医院、金阳康复中心、合水张氏正骨医院等4家机构已成功转型或发展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战略布局:系统思维破解“十化”难题

西平县委、县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移风易俗、养老服务等具体工作,系统性地纳入破解农村“十化”(如产业弱小化、人才缺失化、人口老龄化、乡风庸俗化、治理表面化等)突出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局之中。

他们创新构建了“1+10+N”的政策体系(即以一个总的实施意见为引领,配套十个专项解决方案,并衍生出N项具体落实举措),犹如一套精准的“手术刀”,针对不同“病症”开出治理“良方”。同时,建立了从县到组到户的五级联动责任链条,确保各项措施环环相扣、落地生根——西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侯公涛任政委、县长甘泉任指挥长的指挥部,其他县级干部全部下沉包乡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村民代表结对帮扶传递新风,形成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破解十化”大格局。

文化浸润:千年古县焕发文明新韵

西平,这片浸润着淮韵楚风的千年古县,不仅是嫘祖始蚕的文明之源,也在新时代续写着“服装新城”“中原渔都”的产业传奇。然而,最令人称道与向往的,是此地“八十不算老,百岁精神好”的淳厚乡风与长寿文化。全县88万人口中,竟有160余位百岁人瑞,人均预期寿命达79.6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岁有余。这串数字的背后,既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生态馈赠,更是“孝顺传家久,仁爱济世长”的文明传统在新时代的赓续与升华。

2025年8月,由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作序,当地记者采写的《你也能活一百岁》悄然问世,书中娓娓记述了46位百岁长者跨越世纪的生命故事,一经出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人们不禁追问:为何长寿的星光,如此密集地照亮西平这片土地?翻阅书页,答案已静静浮现其中。

今日之西平,以“链上筑业”之势扭转产业弱小,以“引育并举”之势改变人才缺失,以“清脏治乱”之势优化人居环境,以“新风润村”之势改良乡风民俗,以“规范引领”之势终结建设无序,以“兴业留人”之势填充村庄空心,以“政策托底”之势应对农村老龄,以“标本兼治”之力杜绝治理表面,以“求真务实”之风扫除作风浮漂……

破解农村“十化”难题的破局之势已在西平形成,一套融合了党的领导、群众主体、文化传承、政策创新、产业支撑的“西平经验”正日趋成熟,为更广袤土地上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一份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西平答卷”。让文化的“软实力”真正铸就乡村振兴的“硬脊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老人、每一个家庭,是实现乡村善治和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