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就业“信息壁垒”政府大有可为
摘要: 新华社记者 叶 锋 黄安琪春节之后,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再次面对招工难、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进城农民工面临就业难。化解用工难题,打破信息壁垒,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更需要创新性的做法。应当看到,近年来
新华社记者 叶 锋 黄安琪
春节之后,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再次面对招工难、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进城农民工面临就业难。化解用工难题,打破信息壁垒,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更需要创新性的做法。
应当看到,近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固然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就业吸引力增强等因素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四下招人却招不到人,而一些农民工却在为找不到工作而犯愁。“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现象的大量存在,鲜明反映出用工信息未能在企业和求职者间有效对接的尴尬。
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部门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做了不少工作,但调查也发现,很多求职者对政府公共职介机构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一无所知;专为农民工设置的政府职介机构以及相关招聘会,常常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原因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此外,有效、可靠的信息不对称,无效乃至虚假的就业信息便会抢占市场。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就业心切、求助无门的农民工都有求诸“黑中介”而上当受骗的经历。
在应对“招工难”、“用工荒”的过程中,长三角一些城市已意识到破除这种“信息壁垒”的重要性。比如,上海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将面向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打入”人群密集区域,在上海火车站广场的显著位置,醒目设置了近
只要有关职能部门“走出办公大楼”,深入企业、农民工居住区等基层一线,掌握一手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不断创新方式和方法,提高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就能最大限度地让劳动力供需双方充分“对接”,既助农民工兄弟充分就业,也解企业用工燃眉之急。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新华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