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试题“难煞教授”说明啥
摘要: □李 清 3月12日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慧玲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小学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分类的,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
□李 清
3月12日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慧玲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小学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分类的,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结果在座身为教授、副教授等的委员们,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正确答案。最后她公布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是按照拼音的声调来分的。(3月13日《新京报》)
孩子的题竟然连教授也答不出,答案一揭晓大家都觉得可笑。其实,出现这样的“难题”很正常,因为题目属于脑筋急转弯性质。这样的“怪题”未必可笑,在笔者看来,“怪题”背后另有一些问题。
其一,脑筋急转弯题被当成常规试题。事实上,类似“小学生试题难倒教授”之类,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报道。现在很多孩子的寒暑假作业、考试题中都有这类题目,却没有注明是脑筋急转弯,结果让孩子绞尽脑汁。而对这样的题目,老师还按常规做法评分,强调标准答案,甚至题目错了也让学生记标准答案。很显然,这已不是在拓展思维,而是在束缚思维。
其二,作业、试题已成严重负担。本来,无论是幼儿园孩子还是小学生,如果学有余力或有兴趣,做一些脑筋急转弯题,乃至比较难的智力题等,原本也是正常现象。但就拿孙慧玲出的这道题来说,不是课外自由选做的题,而是幼儿园孩子考小学的题,这就很不正常了。
其三,基础教育的内容偏离现实生活。笔者读小学时也做过智力题之类,甚至古人也有“鸡兔同笼”、“和尚分馒头”一类的“奥数”题。但是,过去的智力题多与生活相关,现在的题却多为纯数字游戏。学生会答再多这样的题,又有什么用呢?
真正的问题在“怪题”之外,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式,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即使给孩子出的每一道题都不怪,大人都能答得出,教育也未必就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