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拆除”检验法律尊严
摘要: □姚 远 日前,微博用户“异蛙是个跳蚤”发布微博称“蒋介石行营被拆了”,同时还发布了施工现场图片。当地文管部门回应,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在原址按原貌复建行营。(昨
□姚 远
日前,微博用户“异蛙是个跳蚤”发布微博称“蒋介石行营被拆了”,同时还发布了施工现场图片。当地文管部门回应,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在原址按原貌复建行营。(昨日《天中晚报》)
“重庆行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查阅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网站发现,该局对“重庆行营”做出同意“迁建保护”的批复。看来,“保护性拆除”似乎是所谓“迁建保护”的一个步骤。但《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必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那么,当地“迁建”是否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迁移许可?
公众对“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的忧虑具有普遍性。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许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最终得以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是许多市民、志愿者、专家、媒体奔走呼号的结果。但如果这些文物在“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的旗号下被夷为平地之后,没有人被依法问责,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全国性示范效应。
遏制“保护性拆除”之风,需要行政主管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共同介入。对于触犯《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应由文物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对不顾政府三令五申继续拆毁文物的严重行为,公安机关应根据《刑法》“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立案标准介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保立法进程不断加速,但如果对“保护性拆除”、“维修性拆除”旗号下的典型破坏不能真正依法惩处,将会释放出一个危险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信号。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