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一切是社会的悲哀
摘要: 胡殿文有故事讲到,期末考试之后,儿子拿着成绩单向父亲讨要赏金,面对“进步大于成绩”的儿子,当父亲的马上打电话问学校老师,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父亲拿出百元大钞,微笑着递到儿子手中。这一次
胡殿文
有故事讲到,期末考试之后,儿子拿着成绩单向父亲讨要赏金,面对“进步大于成绩”的儿子,当父亲的马上打电话问学校老师,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父亲拿出百元大钞,微笑着递到儿子手中。这一次,儿子不干了,拿着钞票出门对着太阳反复查看,以辨别真假。这是一个令人笑不出的笑话。
有一种社会的悲哀叫怀疑一切:由于受从众心理支配,又在夸大式的私人口头传播甚至网络水军的恶意炒作下,“怀疑一切”的心理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这就是,商家与消费者、老板与职员、老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官员和百姓之间的互相戒备与提防心理。即所谓“假的不信,真的也不信”,“假象被包装、真相无处寻”。
回放“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在公众的逼问下一步步走向事实真相的过程。这期间,质疑和愤怒的追问从未停止,厂商给出的每一个答复,都会在第一时间遭遇反驳和追问——人们已经无法再相信他们所说的任何东西。可见,问题奶粉的受害者不仅是“肾结石宝宝”,它沉重打击着公众的信任能力。当地沟油、毒火腿、人造猪耳等事件应接不暇、当公众发出是毒死还是饿死的声音时,信任的丧失正像病毒一样,侵入社会的肌体。公众感慨,喝安全的水、吃干净的食物、呼吸新鲜的空气,这种天经地义的生存方式。如今,却是一种奢望。 我们试图当一个化学家,学会各种“本领”辨别假冒伪劣。但问题是,我们不可能是“通天教主”,无所不能。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却无法检验所有用品;我们无从相信任何人,但更无法抗拒现实的需求。
“怀疑一切”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这种怀疑精神是科学创造的前提。但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怀疑一切”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那么生存将成为一种难事!令人遗憾的是,现实正在逼着我们走上这条怀疑之路。不言而喻,怀疑一切的思潮酝酿着巨大破坏力,像病毒一样毒化社会细胞,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情绪增加,危机感加重,割裂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它使社会关系庸俗化。试想一下,当现实逼着我们“怀疑一切”之时,谁都不相信谁成为常态,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希望又在哪里?当道德成为荒漠,理想成为泡沫,诚信成为过去,怀疑成为必然之时,必将荒草遍地长,兔子遍地跑,杀戮成游戏,地球石漠化。世界变不成美好的明天,人类文明只能从考古中去发掘。
有人痛定思痛之后,从文化上考量,认为中国文化是天生的“瞒和骗”,没有诚实和信任;中国传统文化是明哲保身,没有自律和自省。按照这种逻辑,要解决中国人怀疑一切的毛病,就要改造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不过,在西方走向世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从老祖宗中找答案,把解决问题的路径指向前人。
理性思维告诉我们,现代社会实质是“信任社会”,它在市场经济中孕育以契约为核心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禁止一切恶意恶行,培育信任,旨在降低交易成本,展现现代生活的规范性、有序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公权与私权之间建立一种委托与信任关系,制约权力,使社会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在人们怀疑一切,与权力的不可信与不作为密切相关。摆脱怀疑一切的现实,当务之急是确立一套基本规则,构建“人人信我”“我信人人”的价值体系,让“互信和谐、互利共赢”成为主流价值观,使社会成为全民命运共同体。出路不是文化批判,也不是道德指责,而是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安排,让所有人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使这个命运共同体成就个体,那时,信任社会、信任别人就是信任自己,而怀疑即使不彻底消失,也不会成为常态,断不至于妨碍公共生活。作为个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对世界万物多抱一份善意,而不是过分戒备、过度防范。以此可见,以诚信换取信任,让公众走出动辄怀疑的生活方式就是摆脱怀疑一切的路径。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