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标题党”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
摘要: 曾几何时,网络还被人视为现实生活中的减压器。然而,在各种戾气十足的新闻标题、各种泄愤贴充斥网络的今天,网络已经无形当中成为引爆我们非理性“怒火”的导火线。 打开网站,浏览各
曾几何时,网络还被人视为现实生活中的减压器。然而,在各种戾气十足的新闻标题、各种泄愤贴充斥网络的今天,网络已经无形当中成为引爆我们非理性“怒火”的导火线。
打开网站,浏览各大门户网站新闻,或刷新微博,逛各大社区论坛,会发现,很多放在显著位置的新闻,或跟帖比较多的事件,却往往让人仅看了标题之后就有“一股无名火往上蹿”。“专家称在中国看病并不贵”,“瓮安官员称黑社会都是政府养大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这些抓人眼球的标题,足以掀起一场网络风暴,引爆无数网友的怒火,跟来无数谩骂的回帖。
这种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日前,一项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39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4%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下媒体中有耸人听闻式标题的新闻普遍存在。
“标题党”的遍布,与某些网站单纯追求点击量密不可分。在经营压力下,一些网站为追求流量最大化,不惜用夸张、情色、唬人、怪异等各种耸人听闻的手法制作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眼球,诱惑受众进行点击。更有一些网络编辑,不惜歪曲文章原意,脱离新闻的真实性,提炼出加粗加黑的“惊人”标题,利用受众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将一个原本中立的报道甚至正面的报道,扭曲“浓缩”为一个激发网友“怒气”的标题,引发轩然大波。
这些“标题党”之所以能够掀起网络的腥风暴雨,并久存在于网络,与网友的阅读习惯和某些固有的社会情绪密不可分。网络极大地方便了阅读,但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的阅读方式也趋向浮躁、快速。中国青年报万人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访者中20.1%的人平时看新闻只看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会在看完标题后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在这种阅读环境下,网友很容易被新闻标题牵着“鼻子”走,把已扭曲新闻事实的标题认定为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内容,并将这种扭曲的事实,加以传播和扩散,放大了“标题党”造成的负面影响,挑起了更多网友的“怒气”,将原本并不存在矛盾和对立的客观报道制造成一个充满“冲突”和“怒火”的报道事件。而公众对某些问题形成的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也成为某些“标题党”的主攻点。一些网站在网友比较敏感的词语如腐败、富二代、住房、医疗等上大做文章,提炼包含“冲突”及能引起网友“愤怒”的标题,这种标题迎合了公众的某些刻板印象,得以大范围的迅速传播,并激发公众某些社会情绪。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事实是什么对公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够借此表达某种社会情绪。
这种充满戾气的“标题党”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媒体新闻传播,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无端地制造了矛盾,损害着社会舆论的公信力,割裂了民众对一些行业和阶层、以及地方官员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坚决遏制充满戾气的标题,坚持客观真实地报道和传播新闻事件,当是所有媒体从业者和传播者应坚守的底线。网友作为受众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也当客观、理性地关注新闻,辨别新闻事实。只有守好真实性这个底线,才能避免制造不存在的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网络暴力,才能增进民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媒体官员的信任,才能共同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序良俗。(作者:秦研科)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央视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