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教育 培训认证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2015-04-21 10:5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df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我的语文课堂的好帮手 我依托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旧的教学思路,树立新的“大语文”理念,很快就适应了新的教育

——我的语文课堂的好帮手

 

我依托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旧的教学思路,树立新的“大语文”理念,很快就适应了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并在教研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课堂经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如何快速、准确的把握教材?如何轻松备课?我是这样思考的: 

首先,合理有效、有取有舍的用好《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在每个学期初,我们语文老师除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外,同时也应该在备课之前认真阅读我们所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中每篇课文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把握和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整体把握是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教师把握课文精义。   2.问题研究是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3.练习说明:主要说明练习的设计意图、解题思路,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明如何灵活引导。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不是惟一的,可以有多种答案。4.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课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建议。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力求做到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5.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有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目的在于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进行编写,每个单元前面有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明白了这些内容,用好教师教学用书和上好一堂课就有了“纲” ,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尽管我们所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为依据编写的,已经努力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一般性的“纲”,老师在使用时,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用好教师教学用书。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是适合自己的,才可以上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天堂”。

其次,了解熟知我们的教科书,才能更好的灵活使用教科书。

语文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学好语文绝不能仅仅依赖于这一本教科书,它只是向师生提供了一些能集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范文、美文罢了。但是,我们要想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借助这个“工具”,真真切切的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又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用好我们的教科书,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达到“走进书本——学活书本——走出书本”的目的,学生自己自如的去解决书本之外的问题,这又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正的了解书本,更好的使用好书本,用活书本。

一、用好书前“说明”,让学生爱上“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一书,书的前面有一个“写在前面”,是编者用书信的形式写给中学生的,亲切又有吸引力。老师阅读后,应该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走近语文、亲近语文的“宣言书”、“报告会”,让学生明白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性、重要性,告诉学生:“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学习伴随着生命的整个过程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同时发挥语文老师的“语文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堂有着一种向往和期待,一个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我认为可以把它作为初中生活的第一节课去上,还要上好。

二、每一单元之前都有一个“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告诉师生本单元的一些“关键词”,或主题、或话题、或人物、或人物的优秀品质、或思想感情、……,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成长”,摆出了这两个字,极容易让学生在心里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有极大的参与热情,有说不完的话,还怕他们不学语文?还怕学生学不好语文?

同时单元提示还指出了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有阅读方面的、有情感体验、有文章的表达技巧、有写作思路……总之,这些既是老师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阅读的重点,也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关键。

三、课文前面方框里的内容丰富多彩,又有针对性。

每一课课文前面都有一个方框。课前方框的内容丰富多彩,又有针对性。或说课文内容,或介绍文中人物,或指出课文的思想情感,或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总之,可以说这些内容是师生学习课文的“一把钥匙”。用好了,将事半功倍。

四、每一篇课文都是师生阅读的美文,写作的范文。

这一点我们老师都有同感,老师们都很重视,老师们做的最多的是仅仅注重了阅读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作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学的目的就是用,所以我以为写作的训练和指导更重要。这些课文能否发挥美文、范文的作用,这就看老师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了。(我有作文专门介绍如何读好美文、用好范文,这里略过,后面也不再写。)

五、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精练、减负的原则,同时又是学生提高能力、走出书本的关键。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般设计有三个左右的练习题,第一题多是“整体把握”题,第二题多是“重点难点中的问题探讨”题,第三题多是“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练习”题,或者是写作片断练习题,或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些练习题的设计是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完全符合新的教育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我们教学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我们能够用好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最低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最后,老师要灵活、巧妙的“借助”教科书,落实素质教育,完成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培养。

上面就“如何了解熟知教科书”我写了五个方面,下面说说“如何使用语文教科书”。这里我仅仅就其中的几点说一下我的想法:(1)课文前面方框里的内容的借用、巧用。有的老师讲课没有“导入语”,不能吸引学生,不能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有的老师或设计不出来导入语、或挖空心思——累,却不知“课前方框”里有现成的“导入语”。像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诗两首》,课前方框中写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   你将如何面对?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下面的劝告和叮咛。”(老师突出“劝告和叮咛”)说完这些后老师接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内容。老师轻松导入诗作的学习,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其他方面的或介绍课文内容,或介绍文中人物,或指出课文的思想情感,或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都可以灵活去“借用”,事半功倍,用好这把“钥匙”。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般设计有三个左右的练习题,第一题多是“整体把握”题像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第一题: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一题就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老师也要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拟定作文题目和如何安排写作顺序”等写作方面的技巧。

第二题多是“重点难点中的问题探讨”题,像《最后一课》课后练习的第二题: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让学生学习到了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既是教与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也是人物描写的绝佳范文、例文。

第三题多是“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练习”题,或者是写作片断练习题,或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像《荒岛余生》课后练习第三题:“三、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通过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设身处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鲁滨孙,同时培养想像力,练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要在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教育,告诉学生荒岛生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是开玩笑。“学会生存”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又如《伤仲永》课后练习四:“四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我们用好了上面三个方面,语文老师备课可能就会轻松些。起码将教科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化。当然,现在的教科书不止一本,而且用于课堂上讲授的这一本,内容也有不同层次,不能要求全部教给学生,相当一部分内容要由学生自学。课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一本书中要求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在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所遗漏,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使用实验教科书要改变这个观念。我们是在“借助”这些美文、范文给学生以“渔”,既要走进课文,又要走出课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是“语文课”的责任,更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物优秀品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适当的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以上说的,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请大家指教。

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