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接班”信用卡大学生还需增加信用意识
摘要: 校园贷“接班”信用卡大学生还需增加信用意识□周刊记者 苏弼坤“2009年之前,高校经济中最火的就是信用卡,但当时大学生因为经济来源有限,出现了非理性
校园贷“接班”信用卡大学生还需增加信用意识
□周刊记者 苏弼坤
“2009年之前,高校经济中最火的就是信用卡,但当时大学生因为经济来源有限,出现了非理性透支和逾期等问题。2009年,银监会发文叫停校园信用卡。虽然信用卡退出了校园,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带走大学生们‘提前消费’的理念。”日前,在全市开展的2016年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中,多家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继信用卡之后,大学生消费又催生了“校园贷”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且鱼龙混杂的校园贷产品因利率不等、风控不严、门槛过低等原因影响着学生的消费。
校园贷以低门槛招揽学生用户
记者在黄淮学院采访时发现,很多大学生的手机上都安装了有校园贷功能的软件。“每学期或每月初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有钱,但是到了月末或学期末的时候,有些手头较紧的同学便会考虑用校园贷来应急。”大四学生小李说,他在大学期间经营一家淘宝店,经常会用到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种先消费后付账的消费信贷产品。
市内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冯先生告诉记者,2009年之前,信用卡占据了大部分校园市场,但是因为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这部分业务出现了很多“坏账”,因此,2009年国家叫停了校园信用卡。
现在,校园贷产品基本上可以说是原来信用卡业务的“接班人”,只不过从原来的商业银行变成了金融公司。最主要的是,由于学生贷款的额度非常小,少则100元,高则数千元,基本上都是小额的,所以行业门槛非常低,加上校园对外封闭,营销成本非常低,因此吸引了很多公司从事这部分业务。但是这个行业一直没有明确的规范,不少从事校园贷的公司鱼龙混杂,这也是最近频频爆出“裸条”的原因。
冯先生说,从本质上讲,“直接现金借贷”和有“提前消费后付款”功能的消费金融不完全相同,现在网络上流传的“裸条、暴力催债”等负面消息较多的是现金借贷业务,这一部分业务因为准入门槛极低、没有规范标准、利率混乱,才会出现这种局面。而类似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样有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多是电商消费并且额度有限。不过现在网上也有一部分消费金融软件可以满足学生提现的功能。
能透支、提现的软件五花八门
“我也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样的产品,但是我推荐身边的同学使用‘趣分期’,现在叫‘趣店’。”黄淮学院的学生小阳说,在QQ、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上,校园贷的广告很多,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推出。
小阳说,类似于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这样的产品,同学们大多是为了买一些无法全款购买的东西,不完全是“借贷”。他也是经朋友推荐后,使用“趣分期”(趣店)这一软件的。
“这可是深受中国大学生喜爱的分期购物平台。”小阳说,“趣分期”凭学生证、身份证即可办理,支持全网商家,并且还有不同额度的提现功能。
记者发现,很多校园贷产品的借款门槛之低、审批之简令人惊讶,借款额度从100元至5000元不等,期限1个月至36个月,借款时仅需注册及学籍认证,无须抵押和担保,在线通过审核后就能放款。
大学生还需树立信用意识
“日前,重庆、广州等地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对校园贷产品进行规范,比如对放款条件、手续费等进行限制,一方面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证明了校园贷的风靡映射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不高。”冯先生介绍,不管是京东还是阿里巴巴,他们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反映了学生对金融工具的利用非常普遍,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追逐利益的公司利用学生是金融知识弱势群体这一特点设置陷阱,就需要警惕了。
冯先生介绍,一些小的校园贷公司不会像银行一样了解客户的全部信息,他们在个人征信数据不完善的背景下根本无法实现数据互通,从而出现把钱放出去却没法顺利收回来的情况。总之,这些平台自身数据不完善,风控把关不严。
“和银行类似,虽然校园贷中学生并没有什么担保人或物质抵押,但是学生一般会提供自己的入学资料等准确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有家庭做保证,即使学生本人无法还款,校园贷依然可以从家庭入手追债。”冯先生说,这就是校园贷门槛如此低的原因,同时也和学生自身消费观不成熟、金融知识缺失有关。另外,由于部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一直盲目追求独立生活,实际上生活独立和经济独立是两回事。在种种诱惑之下,校园贷就成了满足这些诱惑的直接方式。
最后冯先生提醒,在校大学生的还款能力有限,暂时做不出理性的判断,容易受到各种诱惑。所以学生群体还需要不断增加信用意识,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校园贷的管理力度,提高其开展学生业务的门槛,避免不良现象在校园内滋生。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