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法治 综合新闻

“网约工”合法权益亟待尽快“入法网”

2018-09-26 16:51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网约工”合法权益亟待尽快“入法网”近日,某网约车平台代驾司机王灿在湖南发生交通事故意外去世后,家属发现,该平台此前承诺的最高120万元的意外

 “网约工”合法权益亟待尽快“入法网”

近日,某网约车平台代驾司机王灿在湖南发生交通事故意外去世后,家属发现,该平台此前承诺的最高120万元的意外身故保险,“缩水”成了1万元(9月25日《工人日报》)。

“网约工”是一种新型的就业形态。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厨师、保洁工、保健师等,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获得就业机会,都被称为“网约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约工”数量越来越大。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的网约工人数约为7000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亿,其中全职人员约为2000万人。

在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网约工”的队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项目,成为共享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人力基础。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网约工”这一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存在很多“盲点”,一直处于劳动权益保障的灰色地带,他们往往缺乏劳动保障。因此,在这几年的两会上都有两会代表提交提案议案建议:应制订相应的劳动标准,就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劳动保护等进行规范,逐步解决“网约工”职业伤害、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等相关问题。

就法律属性而言,“网约工”与服务平台企业形成了实质上的雇佣关系。既然双方已然具有雇佣关系,那么,按契约规定就得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双方的权益、履践双方的义务。但是时下,网络平台与“网约工”之间并未签订劳动合同,往往是以合作关系、临时工、兼职服务等形式,属于灵活用工模式,从而降低平台的用工成本,将劳务风险都转嫁到“网约工”的身上。显然,现状对网络平台有利,对“网约工”不利,造成双方的法定权益不对等,也就容易激发矛盾冲突。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往往互相纠缠不清,普通的劳务调解难以解决,只能诉诸司法途径,则又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

“网约工”合法权益亟待尽快“入法网”。如今用工形式在发生变化,但网约工的权益保障不能忽视,如何不让“网约工”权益保障悬空,毫无疑问,需要网络平台、“网约工”自身以及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保障“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型从业群体的权益,亟须厘清“网约工”与服务平台企业的劳动关系,尤其要对责任事故、工伤事故的法律赔偿责任作出严格界定。无论是劳动关系还是合作关系,“网约工”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保障。如果是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可以保障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如果是合作关系,就需要平台方与“网约工”之间就提供服务期间受到意外伤害如何处理进行约定。可以通过平台或者自己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来转嫁风险,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有识人士提出,政府亟须建立完善与之匹配的社会保障政策,精准施策,或增强现行社保制度缴费标准的弹性,完善“网约工”的社保制度,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保险体系。形成“网约工”合法权益“互联网”,为“网约工”提供法律兜底保障。

左崇年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大河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