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情感

冬天的味道

2021-01-08 09:2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如今,制作粉条,都是机械化了,从磨粉到粉条成品,一气呵成。尽管是方便快捷,但失去了下粉条时的热闹气氛、欢乐笑声……   手工下粉条是个卖力气活,整个工序需要四五个男劳力、两三个手脚麻利的年轻媳妇合作才能完成。

文/李健

庞眉皓首的张大爷,坐在墙角晒着太阳,不时眯一下眼睛,望一眼邻居的小孩,喷喷儿香地吃着白菜炖粉条。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村里冬天下粉条的情景。

村头的一处小院里,热气腾腾,十来个人,忙乎得热火朝天,这儿,便是手工制作粉条的“粉坊”。做粉条,要等到天气上了冻才能做。制作粉条有打芡、和粉、漏粉、冰粉、晾干五道工序,最好的粉条,还是离不开红薯做出来的粉面。

这些工序,村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曾见证过或参与过。那时候,下粉条可是家家户户的大事。天一冷,不少人家,开始张罗下粉条,约粉匠、劈柴、砌炉灶……

一切齐毕,再按约定日子,中午吃罢饭,大伙依据分工,开始“扇风点火”,支锅烧水、和粉面、泡漏瓢。

下粉条,一般下午开始,漏出的粉条,经过冬夜冷冻的考验,粉条才能迅速冻结。

如今,制作粉条,都是机械化了,从磨粉到粉条成品,一气呵成。尽管是方便快捷,但失去了下粉条时的热闹气氛、欢乐笑声……

手工下粉条是个卖力气活,整个工序需要四五个男劳力、两三个手脚麻利的年轻媳妇合作才能完成。粉匠一登场,一群人都跟着忙起来,女人孩子负责拾柴烧火,壮汉子负责和粉揉面,还有下一个程序的舀粉、捞粉条、挂粉条。

一切就绪,先要和粉打芡,将红薯粉放进锅内,加入适量水和等比白矾,然后文火熬锅,不停地搅拌,待熬成半透明胶状的“芡”就可以了。芡打好了,倒入缸中,一群人分工,不停地往缸中加红薯粉,不停搅拌挑动,使芡与红薯淀粉密实交融,挑成不稀不稠的糊状白面团。

漏粉是最精彩的环节。粉匠手持漏瓢,站在锅台旁,上迎雾气腾腾,下映火光熊熊,腾云驾雾,像是仙人下凡。左手握住漏瓢的手把,右手不停敲击漏瓢,边上人不停往瓢里送粉。漏瓢受到震动,糊状红薯粉,从漏瓢底部均匀地漏到锅里,长长的白粉左右摇摆,再接触滚水,长长的白粉立刻成型变色,瞬间,一撮细而又长的粉条,像线菊盛开,随着搅动,漂浮游曳。

接序者,用竹漏勺,把锅中的粉条捞出,放到紧挨着预备好的凉水缸中,热粉条经过沥水,迅速变凉,再晾晒到搭好的晾杆上。

挂好的粉条,经冷风一吹,就是一幕幕人造瀑布,一根根粉条间,犹如一道道化不开的情结,也构成了一幅朦胧、美丽的山村画卷。

看着一杆杆晾晒的手工粉条,这些渐行渐远的民间手工技艺,只能在岁月深处的书库,翻阅着那一行行记忆的乡愁。

热粉条出锅,经不住美味的一番诱惑,少不了抄起一碗来,浇上事先拌好的香油蒜汁,哧溜一碗下肚,爽滑、劲道,那酸辣有嚼头儿的滋味,至今难一忘怀。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