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乡村记忆

中原大地的心灵回响 ——写在作家李文学新书《柿树湾》出版之际

2021-09-17 11:50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梅雅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尽管小说中绝大部分是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存在,可是你读到“大毛、狗剩、臊胡”的名字的时候还是会忍俊不禁,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就这样愣生生扎根在这些人的名字中,也在满篇中原乡音的话语间寻找着儿时的记忆。近日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柿树湾》再次刷新了我对李文学的认知。

 记者 郭建光

在傍晚的青纱帐里,六月的太阳还不是最热,位于豫南的一个名为前黄庄的小村庄,有这样一位农民,农忙时伺弄植物,当下是玉米、高粱和大豆,农闲时一头扎到书本里,如饥似渴,闲暇之余笔耕不辍,这就是热情如火的夏天,作家李文学的平淡日常。

1631850627713

李文学(左)字耕夫,号玉山,河南遂平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我所认识的作家从未脱离过土地,哪怕在驿城工作的繁忙日子,进厂入矿,下县进村,他脸上永远挂满笑容,他始终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就如乡下向阳处的一株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黄蒿或者蒺藜,光滑如水或者抖擞着满身的倒刺,都是他迎接未知的客观真实反映。

苦心孤诣一本打开的人生大书

眼前的这部巨著《柿树湾》,六七十万字,一字一句都流淌自心灵深处,就如作家在开篇所言: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些话倒很像睿智的作家思想的火花,尽管不那么阳春白雪,却绝不会平淡如水,波平浪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背后,始终有一双慧眼在审慎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然后用不那么振聋发聩的语言构筑属于一个人的心灵史。

作家的三部曲《情注柳溪》《情塔》与《柿树湾》,前两部与人合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当下属于作家的某一段生命历程的折射与内省,塔尖的驼铃声声,从进取与背叛的艰难抉择,改革开放前夕农村青年的进取与梦想,那些特殊时期青春躁动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那些生儿育女田园牧歌的挥洒与激情,哪怕只是开着一辆突突突的拖拉机也相当拉风。

1631850627169

《情注柳溪》用充满生活意趣的语言,酣畅淋漓地叙述了属于作家这代人的人生。

曾有人这样评价《情塔》:英国作家哈代在自己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扉页上有这么一句话:“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 我的胸口是张床,供你养息。”哈代用这句话,表示了对违背社会伦理手刃前夫的苔丝的深切同情。和哈代一样,《情塔》对笔下的女主人公不幸的遭际,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作者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在塑造这个备受侮辱与摧残的女人的形象的同时,把笔触深深地扎进女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最隐秘的角落,展现出她的被欲望烤炙得抽搐扭曲的灵魂,揭示了人性中丑陋的暗角。

每当我读着来自作品文字带来的意象与美好,都会遥想那些属于他们的时代,那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扎根在血液深处的独特语言叙事,如同任何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一般令人着迷,令人怦然心动。

柿树湾原本是一条不知名的河流环绕的小村庄,而这座用心血与智慧构建起来的精神家园,原是作家内心隐秘的所在,这里有爱有恨,爱恨交织,刀光剑影,他尽量还原那个时代,尽管这是属于作家的独特视角下的时代,也是一代人的鲜活记忆。

李文学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他多年如一日的求索,对文学、对文字的无比热爱,都化作他生动作品中的每一个激荡人心的动人文字。他的文字平实无华,自成风格的文字叙事背后燃烧着一颗炽热的心。他待人平和,始终围绕他心目中的乡村走笔,所到之处春暖花开,秋风和畅,就如这乡村的四时更替,朝升夕落,花开花谢,物是人非,然而这与其擦肩而过的时代记忆就如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醇香,经过时光打磨的心灵也变得神采奕奕,他笔下的哪怕极小的人物塑造也变得那样纤毫毕现,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是那样自然而不突兀。

当心灵的锻造经历过风雨剥蚀,当风雨过后迎来彩虹,当浮躁归于沉寂,百鸟归林,大地顷刻间安静了下来,唯有一盏灯在午夜依旧倔强地发散着光,而简陋书桌上的文字正汩汩从作家心中倾泻下来。

此时月光正好。

 倾心打造一部乡村心灵变迁史

出生于遂平县农村的李文学,名字就带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他多年“爬格子”的经历,令他脸上始终带着悲悯与慈祥,1973年高中毕业之后,他回乡务农,当过队长,办过学校,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当然,农民依然是他任何时候不变的底色,再忙再累也要回去秋收冬藏,还在惦记着院子一角落霜的冬瓜、金黄的南瓜,与枳树上乒乓球大小的金黄果实,屋檐下编成麻花辫的玉米棒乍一看如瀑布在流淌,院子后的猪圈里膘肥体壮的猪在哼哼着讨要食物,而面朝千里沃野的这方净土,巨大的院落有着乡间特有的静谧与最滋润的平淡日常。

平底锅上烙个菜馍,半小时前菜地随便薅起的一把苋菜,几棵带着新鲜泥土的小葱、茴香,还有另一只锅里滋滋冒着的白烟,整个厨房飘散着农家的气息,生活的气息,一代代农人延续的血脉。正是这些最接地气的自然万物的滋养,才有作家内心的柔软或者柔韧,坚强或者颓唐。任何一个复杂的经历与过往都会化为作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独特性格。也就造就了《柿树湾》林林总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场场不同,场场扣人心弦。

“一道近乎原始风貌的伏牛山余脉。一条古老的弯弯曲曲的河流从大山出发,缓缓地向东流去。一个个自然形成的小村庄散落在一个个河湾边。”

“清晨,日头还未拱出地平线,一个十一二岁又廋又小的少年在一个小村庄村口的水井旁探着头打水,一个小脚老太太在他身后双手紧紧拽着他的后衣襟。”

……

开篇的序幕缓缓打开,不紧不慢、不疾不徐。深扎生活的作家,准备向心目中的倾诉对象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村庄与农村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因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方显得不那么突兀与另类。

与作家交谈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要向80、90、00后的年轻人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父辈的故事。他讲述了一个很小的故事,小时候很少吃白馍,偶尔上集市赶集到同学家串门,竟然发现同学家在包饺子,而对于长期在农村生活的很多人来说一年到头能吃上一顿饺子就是过年了。城镇城乡的差异,经济条件的不同,都令他记忆深刻,扎根记忆中的饥饿感如影随形,哪怕到现在看到食堂有人糟蹋粮食也是忍不住要捡起来,“多好的粮食,糟蹋多可惜!”

李文学说:“因为一千个人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不准备给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定性,甚至原本定格的人物形象在真正走笔润色的时候也会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得复杂。确实,复杂的是人,还有人心。”作家李文学满头华发,尽管脸色依旧慈祥与凝重,可是岁月这根稻草依旧压得他弯下了腰。

我所认识的作家是一个勤奋的人,原来一直是手写稿件,一笔一画力透纸背,有一次他为一家单位写篇稿件,没想到标题的第一个字就错了,闹了个大红脸。后来他觉得求人不如求己,就暗下决心学习电脑打字,当过老师的他拼音打字上手很快,就这样这部鸿篇巨制的文学作品生生被他敲打下来。

尽管小说中绝大部分是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存在,可是你读到“大毛、狗剩、臊胡”的名字的时候还是会忍俊不禁,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就这样愣生生扎根在这些人的名字中,也在满篇中原乡音的话语间寻找着儿时的记忆。

回忆能远离平淡,能使本来平淡的日子背叛现实做一次超越的飞翔。

从上世纪90年代,李文学相继发表短篇小说《雪花》《拾文件的二叔》《咱来“大压小”》《美丽的传说》《冬瓜的白灰》《三十年尘封》《大娘的红棉袄》《狗蛋的故事》《张三的苦辣酸甜》《萝卜地里造场》等数十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日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柿树湾》再次刷新了我对李文学的认知。这部长篇小说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的心血,从2011年5月开始构思创作到2021年8月正式出版,整整十个年头。小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全书采用大16开版本,计556页,共60多万字。

小说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通过农民阶层复杂的矛盾纠葛,以丁寒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豫南普通农民的生动形象。在这里,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拼搏与追梦,以及悲欢离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震撼心灵,深刻描写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豫南农村的沧桑巨变,是一部全景式记录现代乡村农民心灵史的长篇小说。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