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情感

小孔庄

2021-10-27 08:3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改革开放前,孔庄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通往二门大队部的羊肠小道,那是庄上孩子上学的路,是乡亲去大队开会的路,是父辈去盘古山区拾柴火、背杆子的路……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孔庄往高店公社和泌阳县城只能走村北一片荆棘丛生的荒草野岭和乱坟岗。

□ 程新青

老家泌阳县高店镇吴沟村孔庄,没有一家姓孔的,是个在泌阳县地图上也很难找到的小乡村。孔庄只有程、李两姓,200多口人,不是喊爷就是喊叔,不是喊哥就是喊姑,老少爷们长幼有序、和睦相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孔庄南北有两条河,一年四季河水不断,一遇雨季,村民都下河拿着鸡罩、鳖叉去河里逮鱼,时不时还能在河边捡到老鳖蛋。夏季一场大雨过后,伙伴们都拿着玻璃瓶到地埂去捡“吱吱牛”,回家让父母给炒炒吃,那时候生活困难,能吃到自己抓的“吱吱牛”,甭提有多高兴了。

在我小时候,老家生活困难,不少人吃不饱、穿不暖,和各地农村一样,饭时儿经常碰到要饭的。母亲心眼儿好,收留了南阳唐河王集公社一个叫郭狗的要饭表舅,表舅白天出去要饭,晚上住在我家,把要的花卷馍、白馍留给我们兄妹吃,至今想起不知道名字的表舅郭狗,仍心生感念。那时候不知道是饿、是嘴馋,还是干馒头好吃,表舅要饭要回来的馍吃着格外香。

我儿时记忆中的孔庄,山清水秀,生态原始,古朴自然,有许多大柿子树、大槐树、大榆树等,乡亲们吃饭端着碗聚在村东头两人搂不住的一棵大柿子树下,谈天说地。老少爷们夏天在大树下乘凉,夜晚拿着草席在大树下睡觉,隔个把月还能到大队部看场电影,在庄上听听说书的,庄上还经常过来一些耍把戏的、收废铜烂铁破鞋底子的等。那个年代,耍把戏的一敲锣鼓架子,人们都聚拢过来。耍把戏的一边表演一边收钱,嘴里不停地说“无君子不养艺人,老少爷们行行好,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那时候家里穷,有钱的给他们几个钱,没钱的从家里给他们端碗粮食,大家都很快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这些靠耍把戏要饭吃的人,如今大都登上了“达人秀”海选节目的舞台。

改革开放前,我们庄上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大人聚在一块晒暖儿,用树棍和石头蛋儿“占拱”“走茅缸”,小孩子聚在一块“叨鸡”“跳绳”“抵牦牛阵”。从大队部通往各庄的有线广播,通过铁丝相连,扯根地线浇上水,门上头装个吸铁石“喇叭碗”,小广播连到各家各户,大队和公社的广播站成了农民了解上级政策、传达中央声音、学习文化、通知开会的重要窗口。那时候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家里有事与外地联系,只能通过写信或到公社邮电所发电报或打带摇把的电话机,有时能摇半天才能接通。与现在的手机互联网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泌阳县高店公社搞地质勘探找石油,我们庄上来了许多天南海北的石油工人,开来了许多解放牌汽车、东风牌大卡车、东方红拖拉机,祖祖辈辈没见过汽车、拖拉机的农民,能跟着汽车跑几个庄,惊奇万分,在地里围着东方红拖拉机看不够。村上一位喊爷的赤脚医生买了一辆自行车,大人、小孩追着看,成了俺庄的稀罕物,令全村人羡慕不已。

南阳油田开发给我们庄带来了文明,通了电,修了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给我们庄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初,南阳油田在我们庄西边地里钻井时,不慎发生井喷,在地下沉睡了上亿年的高压油气流,像脱缰的野马从两三千米深的地下呼啸而出,几十米高的油气流伴随着刺耳的轰鸣声,响彻云霄,整个村庄都在震动,刺鼻的油气在天空中弥漫,一旦遇上明火,首当其冲,老家孔庄将成为一片火海。这次特大井喷,惊动了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领导,全国各地石油固井专家、消防战士迅速向我们庄集结,长这么大没有吃过面包和压缩饼干的村民,第一次吃上了国家免费发放的食品。危险面前,村民服从命令听指挥,没有一家开火做饭的。发生在我们庄的这次特大油气井喷,在后怕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我亲眼看见石油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高高的钻进平台上个个成了“黑人”,庄上到处是红色的消防车和高压泵车等特种车辆,以防不测。经过两天两夜特种作业,终于制服了这次特大井喷。井喷让我看到了石油工人万众一心、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改革开放前,孔庄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通往二门大队部的羊肠小道,那是庄上孩子上学的路,是乡亲去大队开会的路,是父辈去盘古山区拾柴火、背杆子的路……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孔庄往高店公社和泌阳县城只能走村北一片荆棘丛生的荒草野岭和乱坟岗。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泌阳县城读书时,每逢周末回家带干粮,天黑路过荒草地和乱坟岗时,由于多次听大人讲“鬼火”的故事,我都毛骨悚然。那时候没有双休日,星期六下午放学没有同学结伴的时候,我就让住在高店街东头菜园村的舅家老表坡哥或燕哥送我一程,从县城走到高店街的时候往往天色已晚,漆黑的夜里我在前面走,老表在后面喊,走一段喊一声“到家没”“到家了”“到家没”“到家了”……这喊声给我壮了胆,这喊声使我消除了恐惧,这喊声凝聚了亲情,至今仍历历在目、心存感激,老表们的真情永记心头。

那时候从老家孔庄到泌阳县城上高中,需要蹚过陈庄街西边的漫水河、走城南草店泌阳河用木棍铁丝搭的简易桥,遇到下大雨,王之保、杨德龙、李玉龙、吴积海、李桂森、张道松、李雨叶、陶玉厚、孙书贵、孙定庚、刘遂栓、高卷文、高卷堂等我们这些南乡的高中同学都用绳子拉着或互相背着,同学之间的真情终生难忘。改革开放40年,孔庄还是孔庄,却今非昔比,面貌巨变。村南村北两条河上架起了大桥,县乡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从泌阳县城到下二门油田的3路公共汽车在我们村招手即停,家家都有小汽车,村民户户有存款,不少家庭盖起了小洋楼,有的还拆墙透绿在家门口建起了小花园,还有几个青壮年在外地打工成了“小老板”。孩子上学,校车接送到家门口,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日子过得似蜜甜。

为了留存对老家孔庄过去生活的记忆,不忘乡音、乡情、乡愁,我将父母去世时留下来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搜集起来,加上乡亲捐赠的自行车、纺花车、草鞋、风箱、药箱子等老物件,把家里的三间老瓦房改造成了全县第一家“乡村农耕文化展览馆”,免费供乡亲参观,对孩子进行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珍惜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路还是那条路,河还是那道河,孔庄却不是原来的孔庄。孔庄的沧桑巨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