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文化资讯 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天下粮仓(尹桂云)

2022-04-10 09:18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杨姗姗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有时姥姥村里的人卖完粮食,还会奖励我一根冰棒,我对老冰棒的清凉和甘甜记忆犹新。

从记事起,我就在这个院子里生活。长长的粮仓,一排排整整齐齐,每两排粮仓之间的宽阔过道是我们玩耍的地方。下雨天在这里蹚水,晴天在这里奔跑、做游戏,夜晚在这里逮蛐蛐,冬天在这里滑冰……城关粮库的院子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每到夏季征购,我们院子就开始热闹起来,甚至水泄不通。长长的队伍,天不亮就已经排了好长,有的农民凌晨就起来,拉着架子车或者开着拖拉机,装满粮食,在这里排队交公粮。验质员用尖尖长长的扦样器,随便往车上任一包粮食一扎,麦子顺着扦样器的管道盛满一盒。验质员用牙一咬,用手一抻,就迅速判断出几级,然后拿验质单开票。农民们也有讨价还价,“我们的麦子晒得干,粒饱,应该二级,怎么给三级?”“高抬贵手,给二级吧”“今年牙子麦多,开不高。”“我家的好,能开个二级不?”这样的对话在长长的队伍里不停地重复。只有麦种才可能是一级,所以一般二级就是好的了,谁家的麦子级别高,就满面笑容地推着车去过磅。高一级也就意味着多收入,一年的收成多换些钱。那长长的扦样器在童年的我眼里犹如神器,扎进袋子里,袋子又可以很快复合,不会因为验粮而破损。有的湿粮食要重新晒干才能交上,有的粮食杂质多,得拿大筛子筛筛,才能入库。

交粮的日子总是艳阳高照,过秤开票处的几个人撑个大大的帆布遮阳棚,一天下来脸炕得通红通红,开完票的农民高兴地咧着嘴,用肩上的毛巾擦一把酱色的面庞和脊背上的汗水,去领钱处兑换一年的收成,真是挥汗如雨的日子。

卖冰棒的推着小车穿梭在长长的卖粮队伍中,车上的冰棒箱外面包裹了一层厚厚的棉花,再用塑料布从外面钉结实,防止冰棒化了,三分钱一个的冰棒在当时也是奢侈品,大部分农民也舍不得买,渴了就喝水管里的凉水,粮库备的也有二花茶,以消渴解暑。我姥姥村里的人来交粮,不管是不是亲戚,都会到我家来,有时还要去管他们饭,母亲总是下一大盆捞面条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吃。有时姥姥村里的人卖完粮食,还会奖励我一根冰棒,我对老冰棒的清凉和甘甜记忆犹新。

验粮过磅后,就是往大仓里送粮食了,以前是靠人扛,后来有了输送带,过了磅的麦子倒进输送带上送到粮仓里,偌大的仓房在输送带的帮助下,真的变成了粮仓,粮食堆到仓顶,进去要从窗户里翻进去。

最高兴的还是收粮之后的熏仓,看着平时熟悉的叔叔戴上防毒面具,既害怕又好奇。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缠着一个叔叔让我们也戴戴面具,叔叔答应了,我们戴着面具,又沉又大,由于呼吸阀打不开闷得不行,再也不闹着戴了。熏仓之后把仓房封起来,贴上封条,还画上骷髅头像以示有毒,请远离。让我们高兴的是熏仓之后有蛋糕、西瓜等好吃的慰劳工作人员,我们小孩子围在门口,大人们就把东西分给我们吃,金黄的蛋糕、红瓤黑籽的西瓜,管够。在那个时代,吃上白面馍就很高兴了,别说是蛋糕了,所以在我们眼里那无疑是盛大的节日。那盘金黄的蛋糕仿佛从天而降的圣物,一下子点亮了我的童年,自己也仿佛变成童话中的公主了,以致多年以后我还对蛋糕情有独钟。

粮库院里生活的我们,一到下大雨,就都睡不着觉。大人们都要去防汛,穿着雨衣拿着铁锹,装沙袋疏水道,有时雨来得急,粮食还没卸到仓库里,大家都要抢运外面的粮食,一人扛一麻袋、两麻袋,不计较、不推诿,迎难而上……

雨过天晴,我们小孩子就在晒场蹚水玩,保管员们就要开仓通风。看着满仓房的粮食,觉得如麦山一般,一个人站在仓房里,渺小的如一粒麦子。在仓房里,我有过半夜醒来看着母亲和仓库的家属挑灯补麻袋的经历;看到过母亲和与她一样勤劳能干的阿姨叔叔们灌麦、装包、运送,然后用专用麻包针飞针走线地给麻袋缝上麻花活扣的景象。排成队的粮食包被一车车拉走,到面粉厂里打成面粉送到粮店,各家各户再凭粮本买粮食。因此在物资困乏的年代,粮管所成了香饽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粮食政策改变了,市场放开了,不用都到粮管所交公粮了,有人到村里去收,再转手卖,赚差价,那长长的队伍就渐渐消失。再后来农民不用交公粮了,这在五千年中国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不但不交公粮,还每亩补贴钱。粮食放开了,过去热闹喧嚣的夏季征购也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没有了长长而又喧嚣的交粮队伍,但家家户户的粮食都吃不完,再也不用凭粮本买粮了,也不用办粮食关系,粮本粮票已经成为文物,封存在历史的长河里……

儿子出生那年是2001年,我心里隐隐有一种情愫,就到粮局里给儿子办了粮食关系,还发了粮本,这也是对我从小生活在粮库的纪念吧。虽然当时已不用粮本买粮,再后来出生的孩子也估计都没有再去办粮本的了。

当年那些粮库的保管员,像母亲一样干粮库活计的叔叔阿姨都已老去,有的已不在人世,粮库也有过去的粮管所变成国家储备库,只留下一小部分人管理,不用进仓就可以用现代化的仪器测量温度,保管粮食,仓库里布上线路,全部用电脑监控。粮食出仓进仓也不用人工,全部是现代化的机器,过磅用的是地秤,那些肩挑人扛,挥汗如雨的劳作已如一幅油画在岁月里凝固……

时代在进步,粮仓也在静默中随着时代前进。那些记忆中的粮仓、队伍、院子也在岁月的风霜中渐次斑驳,但它们却如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候着自己的子孙,承载着中国人的温饱,点燃中国解放后几十年的人间烟火。

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民以食为天”不会改变,致敬和怀念计划经济年代的那些颗粒归仓的粮食保管人,也赞美和感恩市场经济年代的丰衣足食。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宏图,正和着新时代的号角在祖国广袤的田野描绘、耕耘,收获一个丰收、饱满、幸福的中国。

(作者单位:确山县教育教研室)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