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情感

奶奶的疙瘩汤

2022-04-18 08:52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恁姥娘家的人(上蔡县东岸乡牛尧村),壮劳力都头顶一篮子好面饼子,凫着水送到咱家,还帮着咱家搭了两大间盖着牛毛毡的小庵,临走连一碗疙瘩汤咱都管不起呀……” 奶奶的自言自语,不由让我对疙瘩汤加深了印象。

文/钱青彦

20多年前的一个中午,我那眼神差、耳朵聋的90岁奶奶,一手拄着拐棍儿,一手端着个大白碗,喊:“鹏鹏,鹏鹏,恁二奶做的疙瘩汤,快过来喝吧。”

“奶,都90年代了,还送疙瘩汤哩。”我忙接过碗,扶奶奶坐下。那时奶奶跟着二婶过日子,鹏鹏是我3岁的儿子。

“恁二婶儿做的疙瘩汤啊,除了有鸡蛋、西红柿、荆芥、苋菜这四样儿,今儿她还在里面搓了一捧肉丸子,味道好得很!”

“人啊,真是越吃越作。恁婆婆、恁二婶才进咱家那几年,也只能等到麦罢卸磙上磨了,才能喝几顿疙瘩汤。锅里就放几片青菜叶子,一个两个的还都呼噜呼噜喝得震天响。”

“恁婆婆、恁二婶一个人生5个孩子,咱一大家子一个锅里耍勺子,耍了17年哪!和和睦睦的,没生过气。17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10个小孩儿大的哄小的,一起长大,都亲得很。那年发大水,咱家的土坯房被冲塌了。恁姥娘家的人(上蔡县东岸乡牛尧村),壮劳力都头顶一篮子好面饼子,凫着水送到咱家,还帮着咱家搭了两大间盖着牛毛毡的小庵,临走连一碗疙瘩汤咱都管不起呀……”

奶奶的自言自语,不由让我对疙瘩汤加深了印象。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和我的家人越发重视饮食中的这一碗疙瘩汤,并长期与疙瘩汤相伴,品味出许多家庭温情。热了、累了,苦了、烦了,家人“甩”一碗疙瘩汤,捧起碗,呼噜呼噜喝两口,相对一看,会心一笑,矛盾化了,疙瘩解了,困难没了,浑身痛快,家庭和睦。

我是确山的闺女,嫁到上蔡当媳妇,婆家在上蔡县的韩寨镇,咱驿城人嘴里常说起的“东乡疙瘩汤”里的“东乡”就特指俺那几个邻邦的乡镇。在俺那一片儿做疙瘩汤时一般说是“甩疙瘩”或“散疙瘩”。

化一小勺盐水,和在半斤面里,面和好,覆满盆底儿,盖上湿布静置个把小时,捏着面的周边儿往中间折,用拳头杵个几十下,把面团反过来,拍平,还覆在盆底儿,再静置大半个小时,就可以“散”了。

“散疙瘩”时,面是成扇形扑扑闪闪抖进锅里的。将面盆倾斜45度,下面的盆底压住锅沿儿,上边的盆边抵住胸口。双手捏着面的两边抖动着往锅里下面;饧好的面在双手上下的抖动里变大变薄,如一张渔网罩在盛开的水花上,用勺子推成一尾尾游动的“鱼”;最后剩下鸡蛋大的一坨面,淋水,用手抓成绺,直到小坨面变成一绺绺软弹的面筋,和着洗面筋的白面水入锅浑汤;再淋上打好的鸡蛋,撒盐,放入调料,一锅正宗的疙瘩汤就算成了。

讲究一点的疙瘩汤,苋菜、荆芥、西红柿、鸡蛋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盛到碗里黄的黄、白的白、青的青、红的红,加上浓白的汤、筋道柔软的面穗,能让人食之饱腹,回味悠长。

如今,我来到上蔡婆家已20多年。20多年过去,我这个确山姑娘渐入“水土”,南乡人的基因也慢慢改变,不但跟着婶子大娘学会了“散疙瘩”,还把疙瘩汤的乡土味道更多地融入家庭生活。可以说,是一碗疙瘩汤伴随我的家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盛夏,也迎来了一个个岁月“丰年”。无论是一把青菜搅动瓢勺,还是鸡蛋飘花碗里闻香,端起一碗朴素的疙瘩汤,既能想起奶奶的渴盼,也能望见家的和谐、儿孙的幸福。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