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天中

袁晓栓: 以生命赴使命 用真情铸丰碑

2022-04-21 08:52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袁晓栓的领导、时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蒋贵印说:“袁晓栓同志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牛’精神,表现了一名党员矢志不渝深耕‘三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切情怀。”从投身驻马店市农业开发工作到驻村第一书记,再到脱贫攻坚“排头兵”,让我们记住这个平凡而闪光的名字——袁晓栓。

“三牛”精神的践行者袁晓栓

以生命赴使命 用真情铸丰碑

记者 陈 诚 冯 帅 通讯员 王 静

袁晓栓同志在全市扶贫干部培训班上授课。(资料图片)

“你是一颗金子,放在哪里都能发光;你是一粒种子,扎根沃土真情奉献新时代;你是一面旗帜,带领群众奔小康;你是党的好战士,以梦想为引领,用精神做路标,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你铿锵的脚步却戛然而止……”虽然已离开人世60多天,但是市乡村振兴局督导考评科科长、四级调研员袁晓栓仍然以各种方式活在他的乡亲、同事、同行、妻子、女儿的心中。他为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微信图片_20220421112055

袁晓栓在驻村期间到村民家走访。

今年2月10日(正月初十)凌晨4时,一直忙于工作没有好好休息的袁晓栓突然说胸口不舒服,家属立即将他送往医院,因抢救无效于凌晨6时永远闭上了眼睛,再也没能醒来。他离开了深爱不舍的群众、亲朋、战友和工作岗位,年仅59岁。而在去世的前一天,今年就要退休的袁晓栓仍然和同事奋战在督导工作第一线,细心指导科室的年轻人起草有关工作文件。

微信图片_20220421112105

袁晓栓春节前夕为村民送春联。

“朵朵白花寄哀思,涟涟泪水送忠魂。”在袁晓栓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哀乐低回,大厅正中央放着袁晓栓同志的遗像,袁晓栓同志的遗体安放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好父亲、好姥爷,一路走好!”“好同事、好战友、好老师,一路走好!”“好书记、好兄弟、好儿子,一路走好!”。现场,不少人双眼噙着泪花,抑制着心中的哀恸和不舍。

微信图片_20220421112109

袁晓栓在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袁书记太好了,他教俺技术,带俺致富。俺要来看他最后一眼,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我父亲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心为公、一心为农民,表功少、无抱怨,群众的认可就是对他最大的奖励。他也一直都是这样教导我的……”

“几十年来,晓栓同志忠诚于扶贫事业,辛勤耕耘,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我市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袁晓栓同志的追悼会上,袁晓栓的亲属、驻村帮扶过的群众和生前的领导、好友、战友以及自发前来的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无尽哀思,沉痛送别袁晓栓同志。

五十九载人生虽然短暂,可袁晓栓30多年都在躬耕“三农”,将一切交给党,一生忠诚于扶贫事业。他先后获得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驻马店市减轻农民负担先进工作者、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袁晓栓的领导、时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蒋贵印说:“袁晓栓同志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牛’精神,表现了一名党员矢志不渝深耕‘三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切情怀。”

扎根农村 为民服务“孺子牛”

“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就是我的家,我要把学到的技能用到农村发展中。”

——袁晓栓

1962年出生于西平县农村的袁晓栓对祖辈生活的土地饱含深情,发誓要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学期间,袁晓栓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毕业后,他被河南农业大学聘请任教。在大学任教期间,他对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分析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了然于心。这大大增加了他返乡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1987年,年仅25岁的袁晓栓放弃安稳的大学教师工作,义无反顾回到驻马店。同学不理解袁晓栓的选择:“你放弃这么好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从头开始,太可惜了。”

但袁晓栓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村就是我的家。再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建设家乡义不容辞。”

30多年来,袁晓栓牢记共产党人的使命,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激情,扎根农业农村工作一线,一生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驻马店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十几年里,他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全力以赴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工作,实现了“打造精品工程,争创全省一流”的工作目标,多次得到国家开发办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河南专题调研会先后在我市召开。我市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单位”,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拓荒牛”

“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就是我的家,我要做的就是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袁晓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袁晓栓在上蔡县黄埠镇常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意味深长。他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常庄村更加美丽宜居、如何让留守儿童接受好的教育、如何让群众过上美好富足的幸福生活……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他带领干部群众勤于探索、开拓进取,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劲头,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一一实现了这些梦想。

为尽快融入角色,他入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百家、进百户,与群众心贴心交流,熟悉乡规民俗,了解村情民意。他半个月走访群众700户,没多久就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更好地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他创新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扶持生猪养殖,发展特色种植,培育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友善、平安”新常庄的基本规划,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该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该村党支部书记吕志法介绍:“不管干什么工作,他都是带头干,并经常教育、指点我们如何与群众沟通。他驻村时制定的发展规划,我们至今还在用。”

有一次,当听说全市只有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项目”时,他及时赶到市里要来相关资料,又连夜赶到村里讨论编制项目规划,第三天把编制的项目规划初稿送市里修改,第五天把修改完善装订成册的项目规划书按时报送到主管部门。他一个星期回三趟驻马店,却三过家门而不入。驻村3年,他先后争取到发改、财政、扶贫等11个部门的项目资金1420万元修建村内道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水泥路,显著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

村里的退休干部常全福说:“每天清早打开门都会看到一个人拿着扫帚围着村室扫大街,认识的人知道是袁书记,不认识的人以为是村民。”

第一次,群众袖手围观,风凉话不断,“现在的干部真好了,还为咱群众扫大街”“拿着工资扫扫大街,也是应该的”;第二次扫大街,部分老党员主动参与;第三次扫大街,围观的群众少了,主动参与的群众多了。他抓住时机及时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宣传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自家庭院做起,打扫门前街道。

脱贫户常桂花哽咽地告诉笔者:“袁书记太好了,第一次上我家走访时,知道我们家连盐都买不起后,立即从自己兜里掏出仅有的15元钱让我先买些油盐,事后多次带着生活用品到我家。”

村民常小货说:“袁书记是好人,把我们群众当亲人,见面问候,交谈中会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常庄村没有资源优势,产业非常落后,如何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成为他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促进产业发展,他动员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宋海军回乡创业,成立了上蔡县豫海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多亩,吸纳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务工。为提高贫困群众种植技术,他自己出钱聘请农业专家对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群众靠科技发家致富的能力,带动全村群众发展葡萄种植,带动86户群众发展养殖,探索出“公司+农户+合作社+科技单位”运行模式,为常庄村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看到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袁晓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协调资金500万元,新建能容纳1000人规模的双语教学寄宿制小学,解决了常庄村及其周边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外出务工群众增收致富解决了后顾之忧……由于工作出色,全省的扶贫开发现场会和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现场会参会人员都到常庄村观摩。

村民说:“袁书记来到我们村后,从不摆架子,经常和我们唠嗑,和我们一起干农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植树时,他顶着烈日,光着膀子,踩在泥土里挖树坑,活脱脱的一农民。”

在驻村期间,他曾三天三夜没睡觉,人变黑了、瘦了,可群众收入增加了。常庄村由原来脏乱差的贫困村发展成了省级“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省、市相关领导先后到常庄村调研指导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袁晓栓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扶贫办授予“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女儿袁艺丹告诉笔者:“父亲去世前,我们再次回到他曾经担任第一书记的常庄村,田边的老农看见父亲,都主动上前拉着父亲的手说‘袁书记,回来了,好久没听到你的声音了,乡亲们都想你了,要经常回来看看呀’。父亲在常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已经是近10年的事了,但是群众仍然把他记在心上。”

誓言无声,大爱无形。心里装着群众的人,就是群众心中永远的英雄。

勤政务实 艰苦奋斗“老黄牛”

“只有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不计较个人名利,才能做出一番成绩。”

——袁晓栓

袁晓栓扎根“三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初心未曾改,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作贡献,故人皆称之为“老黄牛”。

驻村工作结束,他回到市委农办继续从事农业开发工作。201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他又投身驻马店市督查巡查组工作中,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中的一把“利剑”。

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加重,他临危受命,服从组织安排,担当重任。作为督查组成员的他兼任市扶贫办督导考评科科长,听党指挥,下乡说走就走,有时降压药都顾不上带,一上战场,心里全是工作。

他多次参与全国扶贫成效省际交叉检查和全省扶贫成效考核地市交叉互查。业务精湛的他还多次在全市扶贫干部培训、扶贫大讲堂中担任主讲人,对全市扶贫干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去世的前一天,他刚将课件做好,准备给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工作人员讲课,但大家再也等不到他了。

与他并肩作战的同事冯真告诉笔者:“袁科长永远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每天7时30分左右到办公室把水烧好,打扫办公室。我们很惭愧,想着下次得比领导早到,但从没有哪一次比他早到过。而且他对我们年轻人非常好,经常指导我们工作,还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多学习中央文件、新政策。”

袁晓栓在市委农办工作期间,有一次在家里接了一个工作电话,当时尚年幼的女儿袁艺丹问:“爸,那些制度政策为啥你记那么清,为啥我就记不住东西呢?”袁晓栓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得操心,我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对我的工作负责。这些指导性的政策不记牢,怎么能干好工作?怎么给群众办事呢?”

“2020年,驻马店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颁奖那天,父亲只是在家庭微信群里转发了这条新闻,并没有多说什么。或许在他看来‘功成不必在我’,群众走上幸福路才是最重要的。”袁艺丹对笔者说。

他是同事眼中的好党员,是群众心中的好公仆,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丈夫、姥爷。

一个周末的傍晚,袁晓栓抱着小外孙在公园玩耍,突然接了个工作电话,二话不说就把小外孙交给女儿,说了句“我有事,你们直接回去吧”就走了。他太忙了,一家人连好好坐下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在节日团圆的餐桌上,他经常缺席;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永远都在。

打赢了脱贫攻坚的战斗,袁晓栓和战友的脚步并没有停下,继续行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美景的新征程上。在袁晓栓的人生词典中,奋斗是主旋律。他还没有准备休息,还有任务在肩,就因为急性心梗永远倒下了。

袁艺丹哽咽地说:“父亲、母亲和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不到两岁的儿子喜欢坐在他姥爷怀里听他姥爷讲故事。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儿子看到旗杆上的五星红旗都停步不前,牙牙学语地唱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现在才知道,无形中父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

  不惜汗水洒禾土,但求稻菽遍地香。从投身驻马店市农业开发工作到驻村第一书记,再到脱贫攻坚“排头兵”,让我们记住这个平凡而闪光的名字——袁晓栓。他把对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的爱,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让我们永远铭记、永远怀念。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