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探访周口淮阳时庄遗址穿越4000年 走进“粮仓城”

2023-05-17 10:09 来源: 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徐明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地上建筑粮仓遗迹。时庄遗址发现的这29座“粮仓”遗迹,为研究我国早期国家粮食储备、统一管理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时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时庄遗址因此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李昊

种田、屯粮,是刻在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源自对粮食富足的不懈追求,是几千年农耕文明代代传承留下的印记。这种“种田魂”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多长时间?大约4000年!

5月15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团来到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探访坐落在这里的时庄遗址,揭开天“夏”最古粮仓的面纱。

在时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处面积约56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上,集中分布着29座特殊的遗迹。它们围绕在房屋周围,外围有两圈夯土围墙,地基高,外层抹泥防潮,遗迹下方还有隔水层、绝水层。

根据建筑形制的差别,这些遗迹大致可分为地上建筑和地面建筑两种,与民间沿用的粮仓十分相似。“考古人员在它们的底部,检测出了粟、黍类作物的成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米和黄米。对遗迹底部铺垫的植物和编织物进行分析,发现成分为芦苇。结合建筑形制,专家判断它们是古代的粮仓。”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告诉记者。

p58_b.jpg

地上建筑粮仓遗迹。李昊摄

据时兴荣介绍,2019年4月,一个秸秆生态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落户时庄村。开工前,他联系当地文物部门,请求进行先期勘探。没想到,这一探就发现了一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含了龙山末期至夏代早期、东周、汉唐时期遗存的古遗址。

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研究人员的深入发掘,时庄遗址两年间发现各类遗迹399个,其中特殊遗迹29座,即后来确定的古代粮仓。通过对采集样品的碳十四测年,专家判断粮仓遗迹距今约3750年至4000年之间,正是夏朝的早期阶段。

其实,专门存储粮食的“仓廪”很早就进入了文字记录的视野。甲骨文的“仓”字就是一个地下窖穴上面覆盖着圆锥形屋顶的形象,可以防雨、防风、防沙尘。时庄遗址发现的这29座“粮仓”遗迹,为研究我国早期国家粮食储备、统一管理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已经懂得了如何‘藏粮于技’。”时兴荣说,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种田囤粮的悠久历史。

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墓葬、房基、壕沟、夯土墙、陶器等遗存。其中,夯土墙的外侧靠近台地边缘位置有堆筑的护坡,具备“台城”的结构,墓葬、房基、陶片数量较遗址规模明显偏少。综合多种因素,考古专家最终推断,时庄遗址是一处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仓城。

p57_b.jpg

时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李昊摄

这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用于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城邑”,和此前发现的汉代粮仓城相比提早了近2000年。时庄遗址因此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这处昔日的天“夏”粮仓,其扎根的丰饶土地依旧承担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周口粮食产量连年保持在180亿斤以上,202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6.48亿斤,位居全省第一,进一步夯实了河南“中原粮仓”的地位。一座座现代化的粮仓在这里拔地而起,古老的粮仓转变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继续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