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领袖”王国华:创建鄂豫边红军游击队
摘要: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王国华任政治委员,周骏鸣任团长。1939年11月11日竹沟惨案发生,王国华等带领军民英勇反击,组织突围,前往信阳四望山根据地。王国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记者 张 锟
在河南确山有着“小延安”之称的竹沟镇,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抗日英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王老汉”,他就是王国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政治委员。
1890年12月7日,王国华出生在河南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5岁起,他在地主家做了十年长工。后又从事过油匠、酒匠等营生。苦难的生活铸就了他豁达的性情和爱憎分明的品格,他向来爱打抱不平,见不得百姓受欺负。
1924年夏,大王庄红枪会成立,王国华当上了场主(也叫会长),自此开始与地主阶级展开斗争。1927年,杨靖宇等人领导确山农民暴动,王国华带领100多名“排户队”成员积极响应,参与围攻确山县城,活捉县长王少渠,歼敌200多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果敢。
1931年,王国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组织“鞭秆会”,组织农民抢粮,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中共大王庄支部书记、中区区委书记、省工委巡视员等职,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1933年10月,王国华作为河南省代表,前往江西瑞金参加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朱德亲自与他谈话,并告诫他,要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展。随后,王国华在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各学习3个月,军事素养得以大幅提升。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临行前,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亲切接见了王国华。毛泽东亲笔给王国华题写了“党不离枪”四个大字。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封锁很严,组织派他到长胜县任县委副书记。王国华在长胜工作半年多,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会了游击战术和如何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知识。
1935年3月底,王国华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确山,致力恢复豫南党组织。1935年,他与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等人组建中共鄂豫边省委,在确山、泌阳、桐柏、信阳4县交界“三不管”的山区发动群众,创立革命根据地,成立红军游击队,开展武装革命。王国华常年蓄须,又是农民打扮,“王老汉”的名号由此传开,令土豪劣绅闻风丧胆。
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王国华任政治委员,周骏鸣任团长。1938年,王国华成功改编土匪安可祥团、段永祥团。彭雪枫说:“苏联有个夏伯阳,中国有个王老汉。”刘少奇称赞他为“改造土匪的博士”。
八团开赴皖中后,王国华任八团竹沟留守处主任。1939年11月11日竹沟惨案发生,王国华等带领军民英勇反击,组织突围,前往信阳四望山根据地。
1940年2月,王国华前往延安出席党的七大,并向中共中央详细汇报豫南工作,受到毛泽东、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亲切地称呼他“我们的农民领袖”“我们的王老汉”。
解放战争时期,王国华奔赴中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南征大别山,还参与指挥了宛西、宛东战役,并成功策反国民党张轸部起义,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王国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卓越的革命领袖,以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的故事在竹沟镇代代相传,如明灯照亮后人前行之路,激励着新时代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