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驻马店老区

张旺午:青山埋忠骨 信仰铸丰碑

2025-08-07 08:31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1935年,张旺午奉命赴陕南联络红二十五军,行至白河桥遭遇敌军盘查,他将密信巧妙地藏在破旧的伞柄之中,主动将伞递给敌人:“老总,这伞破得不值钱,送您了。”敌人不屑地踢开雨伞,只搜走了他身上的两块银元,却万万没想到,那被丢弃的伞柄里,藏着关系边区存亡的绝密信息。

记者 王家恒

“革命者的骨灰,应当融入为之奋斗的土地。”1995年12月14日,铜山脚下庄严肃穆。遵照张旺午的遗愿,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老党员,将骨灰安葬在他浴血奋战过的这片热土。

时间回溯至1910年,张旺午出生于泌阳县杨家集乡沙子岗村一个贫苦农家。4岁丧父的他,在祖母和母亲的含辛茹苦拉扯下艰难成长。长大后,新式学堂的进步思想与《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的启蒙,让他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革命火种从此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1926年,北伐战争的号角响彻中原,共产党员姚建宇回到泌阳播撒革命火种,年轻的张旺午迅速投身革命实践,他积极参与组织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勇敢地捣毁洋教堂,很快成长为当地最早的革命骨干。同年,张旺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险。1932年,鄂北苏区遭遇敌军残酷“围剿”,形势危急。张旺午临危受命,返回泌阳重建县委。面对严重的大旱饥荒,他按照上级“抢粮赈济穷人,以此发展武装走向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果断带领饥民分取地主粮仓,赈济灾民,在危难中点燃了生存与斗争的希望。

1935年,张旺午奉命赴陕南联络红二十五军,行至白河桥遭遇敌军盘查,他将密信巧妙地藏在破旧的伞柄之中,主动将伞递给敌人:“老总,这伞破得不值钱,送您了。”敌人不屑地踢开雨伞,只搜走了他身上的两块银元,却万万没想到,那被丢弃的伞柄里,藏着关系边区存亡的绝密信息。他忍饥挨饿,徒步穿越百里险境,最终将宝贵的经费和上级指示安全送达,为革命事业续写了关键篇章。

1939年11月11日,震惊中原的“竹沟惨案”发生,国民党军2000多人突袭新四军竹沟留守处。时任竹沟地委书记的张旺午,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危局,沉着指挥仅有200多支枪、600多人的留守部队与敌展开惨烈巷战。在地下党员的秘密接应下,他们突破重重封锁线,历经艰险,辗转至四望山,迅速着手重建革命根据地,让革命火种在逆境中顽强复燃。

此后的两年间,张旺午多次乔装商人,秘密重返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河南。他像一位无声的守护者,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安全护送了300多名重要干部穿越封锁线,为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地下交通线的守护者”的崇高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张旺午转战经济建设战线,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长、副省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1983年离休后,他依然心系老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临终前,他留给家人的不是物资财富,而是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我没给你们留遗产,但留下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句朴素而铿锵的话语,是他一生赤诚的写照。

铜山苍苍,见证着这位老党员的忠诚;泌水泱泱,传颂着他的不朽功勋。从豫南山区的游击队长到省级领导,他始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征程上留下坚实足迹。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