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历史地位
摘要: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经教导队和党训班的培训后,奔赴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补充了敌后抗日武装力量,还把竹沟的先进抗战文化传播到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李铁军 李志强 黄琨
竹沟革命纪念碑。(资料图片)
全民族抗战初期的豫南竹沟,是党在中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战略支撑点。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先后设在这里,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组织领导河南和中原地区的抗日战争,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也是从这里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竹沟被人们誉为中原抗战的摇篮、革命的“小延安”。
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
(一)豫南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的存在,为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竹沟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4月,共产党员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石滚河一带民众,参加由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较早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之一——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土地革命后期,中共河南省委及其所属党、团组织相继被破坏,以张星江、仝中玉、王国华为首的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共鄂豫边省委,组建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开辟了豫南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是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游击战争的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根据地之一。
(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巩固的根据地使竹沟成为中原抗战基地和战略支撑点。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鄂豫边省委抓住有利时机发展革命武装,地方党组织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当时河南省党组织最健全、党员最多的地区,根据地中心地区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先后建立了县委,唐河、遂平、汝南、正阳等县相继建立了区委和中心党支部,根据地日益巩固。
(三)竹沟特殊的地理位置正符合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战略决策的需要。
竹沟抗日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根据地中最靠北的一块,距离陕北最近,中共中央对这一根据地高度重视。1938年3月6日,毛泽东主席电示彭雪枫:“目前根据地仍旧坚持陕甘边,但准备转移时最好是在鄂豫皖边,望大力发展该区工作。”从延安、武汉等地派往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及华中各地往延安输送的人员,中途都要在竹沟停留。武汉失守后,竹沟抗日根据地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彰显,以此为基地,向东可挺进豫东苏皖敌后,向南可挺进武汉外围,向西可联络陕北和华北。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正符合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作出的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战略决策的需要。
(四)竹沟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抗日团体也迅速发展壮大,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景象,也标志着竹沟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创建的一支革命武装,经历了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顽强地生存下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鄂豫边省委公开举起抗日大旗。至1937年10月,游击队武装发展到600多人,并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在中共鄂豫边省委的领导下,独立团同国民党地方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和灵活斗争,多次粉碎国民党顽固势力瓦解和消灭独立团的企图,不但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1月,独立团进驻竹沟后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取得了合法地位。同时,中共鄂豫边省委更名为豫南特委,充实了领导力量。3月底,第八团队奉命开赴皖东,经周恩来和国民党军政部交涉,在竹沟设立了第八团队留守处。竹沟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抗日团体也迅速发展壮大,呈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景象,也标志着竹沟抗战基地初步形成。
竹沟抗日根据地全面发展
(一)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标志着竹沟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8年初,中共河南省委决定由军事部部长彭雪枫以留守处的名义开办军政教导大队,为组建河南乃至华中抗日武装培训各级军政干部。彭雪枫还创办了《拂晓报》和拂晓剧团宣传抗日。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后,把培训大批军事人才和党的干部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继续办好军政教导大队和培训班的同时,在竹沟开办了党训班,负责对全省县、区级党的干部进行轮训。中共河南省委把组建抗日基干队伍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决定把准备敌后游击战争作为河南党的中心任务。1938年一年间竹沟向皖中、豫皖苏边、豫南等敌后输送了7批骨干队伍,促进了各地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和集中,并向各地培养和输送近2000名军政干部,各地党组织的发展和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截至1938年10月,河南省委竹沟扩大会议召开,全省恢复重建39个地、市、中心县委,黄河以南64个县中有59个县恢复建立了党的组织,党员发展到8000人,是全民族抗战爆发时党员的几十倍。
同时,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豫南党组织也得到长足发展。1938年10月前,豫南特委有党员1075人,到1939年1月竹沟地委成立时,竹沟地委所属的几个县委已有党员2500多人,仅汝南县委就有党员1000多人。各地民众抗日武装和党领导下的青年抗敌救国团、抗敌后援会、学生救国联合会、教职员救国联合会、教育界抗日救亡服务团、妇女校园会、商民救国会、抗敌工作团等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同时,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创办了《小消息报》,向全省人民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有力推动了河南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发展。同时,成立了由彭雪枫为主任的统一战线委员会,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地处国民党军和地方实力派包围之中的竹沟抗战基地营造了安全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建立,标志着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发展。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建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设在竹沟。1939年1月,刘少奇(化名胡服)从延安来到竹沟,为中原地区党的建设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原地区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地理特点,尤其是豫皖苏地区和武汉外围党的工作基础,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河南、湖北省委,成立中共豫西、豫鄂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豫皖苏等省委或区党委,分别对中原地区沦陷区和非沦陷区的党组织提出具体要求。沦陷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非沦陷区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准备游击战争和支援敌后。中共中央中原局积极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又在竹沟组建了多支基干队伍开赴武汉外围和华中敌后,组织中原各部队在敌后实施战略开展。从此,中原抗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以竹沟为中心的抗战基地也逐渐扩展到东跨平汉路、西到唐宛、北至舞遂、南连鄂豫边区,竹沟成为中原抗战的指挥部,竹沟抗战基地正式形成。
(三)中共中央中原局撤离竹沟,标志着竹沟作为中原地区向敌后发展的基地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1月11日,国民党确(山)、信(阳)、泌(阳)三县保安团1800多人,对竹沟发动了突然袭击。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中共在竹沟的领导机关及守卫武装被迫突围。新四军伤病员及抗日民众200多人在事变中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竹沟惨案”。从此,竹沟地区党的活动陷入低谷。
(四)抗战后期,豫南孤山冲成为实现党中央“绾毂中原”战略的桥头堡。
孤山冲是竹沟留守处驻防地区之一。刘少奇到达竹沟后,在孤山冲毛家棚建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印刷厂。抗战后期,新四军五师一部发展河南,再次创建了以孤山冲为中心的豫中南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中共河南工委和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及鄂豫边区四地委、四专署和四军分区,豫中地委、行署和军分区,成为“绾毂中原”的桥头堡,为夺取全民族抗战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竹沟抗日根据地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竹沟抗战基地从正式建立到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竹沟惨案”,虽然时间不算很长,抗日根据地范围也只有200多里,但它在全民族抗战中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竹沟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和中原抗战的指挥中心,是党在中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1938年3月,党中央先后从延安中央党校、抗大、陕公、鲁迅艺术学院及武汉等地不断派出新老干部和优秀知识青年来到竹沟。彭雪枫到竹沟后,首先整顿队伍,加强第八团队。第八团队东征后,在竹沟设立第八团队留守处。第八团队留守处成为党在国统区一个合法的公开办事机构,后来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均在第八团队留守处掩护下开展工作。
中共河南省委迁到竹沟后,在竹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发展武装力量。竹沟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领导和组织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司令部。1938年11月,党中央决定在竹沟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1939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竹沟后,遵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向敌后发展的总方针,对豫皖苏、豫鄂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区党委作了重要指示,明确规定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未沦陷区党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准备抗日游击战争,支援敌后抗战。根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要迅速打开敌后抗战局面的决议,李先念率部挺进武汉外围,开展游击战争,统一整编了豫南及鄂中党的武装,成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从而使豫鄂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新阶段。
在竹沟工作期间,刘少奇模范地贯彻执行了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彻底纠正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他亲自给军政干部和军政教导大队、党训班学员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内斗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报告,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自己力量,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很快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相继创建了豫皖苏、鄂豫皖、豫鄂边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使竹沟成为党在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并形成了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实现了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目的。
(二)竹沟是中原抗日军政骨干的培训基地,沟通中原地区与延安之间联系的“中转站”。
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后,决定开办军政教导大队,为组建河南乃至华中抗日武装培训各级军政干部。1938年2月下旬,由彭雪枫负责,按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形式在竹沟开办第一期军政教导大队。军政教导大队在组织机构、学习科目、训练方式、生活管理等方面均按抗大的办学方法。游击战术是军政教导大队的主要课程,彭雪枫亲自讲授《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原则》,王国华、张震、岳夏、周志坚等讲过军事课。同时,还开设马列主义理论、历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由朱理治、陈少敏、危拱之、刘子厚、王盛荣、曹荻秋等讲课。开封沦陷后,嵇文甫、范文澜等大学教授先后来到竹沟,也应邀到军政教导大队讲课。军政教导大队举办4期,培训军政骨干近2000人。
为加强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壮大革命力量,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开办了党训班(对外称新兵队),负责培训全省各地的区、县级干部,两年时间内培训干部1000多名。同时,办了青训队、电台、机要等专业训练班,有200多人。从1938年至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以第八团队留守处的名义在竹沟通过各种形式训练4000多人,党员占2200人。大部分毕业学员成为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骨干力量,为全民族抗战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同志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
河南及中原四省区的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到1939年春,河南除黄河以北新黄河以东和豫东南地区以外,党员发展到一万多人,先后建立了10多个地委(特委、工委),60多个县委(中心县委、县工委),成为中原抗战的领导核心力量,为夺取中原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竹沟地处平汉铁路南段,是武汉的北大门,承担着中央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向各抗日根据地输送革命干部的交通联络等重要任务。党从延安、武汉派往中原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同志及华中各地往延安输送的人员,包括许多高级军政干部,中途都要在竹沟停留后奔赴各地。运往敌后的武器弹药和马列主义书籍,大都经洛阳、临汝、叶县、舞阳一线,千里迢迢到达竹沟,然后从这里运送到敌后各抗日战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华中抗战的发展。
(三)竹沟抗日根据地向华中战场输送了大批武装力量,成为新四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从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东征,到1939年11月“竹沟惨案”前后的近两年时间,竹沟向中原各地输送了10多批武装力量,有4000多人。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竹沟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四军三师、七师也都有从竹沟派去的干部和战士。
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300多人在团长周骏鸣率领下,奉命从竹沟挺进皖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1938年9月,彭雪枫率部东进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武装和从竹沟先期出发的肖望东带领的抗日先遣大队会合,组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赴豫东、皖北敌后抗日,迅速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大队从竹沟南下。6月中旬,李先念、陈少敏将鄂中、豫南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从此,确立了党在鄂中的地位。皖南事变后,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1939年10月中旬,刘少奇亲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干部和武装300人,从竹沟出发,经确山、汝南、项城、沈丘,东进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后又继续挺进新四军军部,指挥大江南北的抗日斗争。
(四)竹沟是抗战初期中原地区公开的抗战旗帜和先进人士、先进文化的汇集中心。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竹沟留守处是党在中原国民党统治区中的合法机构。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留守处先后掩护中共豫南特委、中共河南省委、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等重要机关在这里办公。通过在竹沟建立教导队、开办党训班(对外称新兵队)等形式,为河南和华中各地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党先后在竹沟组织的10多支骨干队伍都是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公开进行的。
同时,党在竹沟树立的抗战旗帜为中原儿女进行抗日救亡指明了方向。在抗战初期,中原地区许多知名人士和无数有志青年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到竹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开封沦陷后,嵇文甫、范文澜等大学教授先后来到竹沟,给军政教导大队和党训班的学员讲过课。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经教导队和党训班的培训后,奔赴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补充了敌后抗日武装力量,还把竹沟的先进抗战文化传播到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种救亡团体纷纷建立,在竹沟先后建立了妇女、农民和工人等救国会、老少指导团,并成立了剧团,创办了《小消息报》等刊物。这些进步团体、报刊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和发动中原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竹沟也成了抗战初期中原先进抗战文化的传播中心。
(五)竹沟是中共各级党组织践行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典范。
1938年6月,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成立了以彭雪枫为首的统战委员会,负责对国民党第一、第五战区及国民党驻军和各个专署的统战工作。统战委员会先后与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刘汝明、第七十七军何基沣、第十三军张轸、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张钫及四川实力派邓锡侯建立了统战关系,特别是驻扎在豫南一带的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多次向竹沟留守处负责同志表态,保证不向竹沟进攻,如竹沟遭到他部攻击,愿给弹药补充。竹沟周围10多个县的国民党地方政府都与党建立了统战关系,这些地方政府主动为党提供情报或给予物资上的援助。遂平、确山、南召、叶县、西华、泌阳等县政府还主动要求竹沟留守处帮助地方开办抗日训练班。确山、泌阳等县的不少基层政权也为党所掌握。
中共中央中原局进驻竹沟以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展了国民党上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刘少奇到竹沟后,就曾亲自安排进步知识分子范文澜、刘砚等在竹沟工作,对靠拢党的国民党左派和中间派代表人物如徐述之、张了且、刘国明也积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接受了党的主张,在国民党统治区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少奇曾派刘贯一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襄樊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处谈判,了解到国民党进攻的内幕,使党有了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思想准备。这些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对全民族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里,豫南竹沟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从竹沟抗日根据地走出的将军就有100多位。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为了这块圣洁的土地,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的英雄业绩与日月同辉,如一座巍巍丰碑,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