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丰碑 英烈壮山河——寻访平舆革命老区抗战力量
摘要:地方抗日队伍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并未退缩,毅然转入汝南东部的平舆、新蔡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平舆人民将永志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昂扬姿态在新时代续写这片红色土地的崭新篇章。(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供稿:徐佳瑞 李 磊 许立杰 吴岸杰 涂夏楠
平舆革命烈士纪念碑。
平舆革命老区纪念馆。
平舆,地处河南省东南部两省三市交界处,是连接中原与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鄂豫皖片区的核心区域。这片土地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辉煌历史,自古便烙印着平舆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压迫剥削的斗争基因。全民族抗战时期,平舆儿女以热血铸魂、用生命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乡土微光 民间英雄的抗日壮举
七七事变后,汝东(平舆)党组织中部分隐蔽下来的党员迅速行动,在西洋店、万金店、平舆(今东皇庙)、杨埠一带恢复组织活动,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汝南青年抗日救国团正式成立,随后在平舆境内设立多个分团,包括赵文衡领导的郭楼分团、刘秉义领导的西洋店分团、张鹤亭领导的白龙王庙分团及刘德勤领导的后刘分团。这些分团以成员为骨干,积极组织抗日力量。党员张腾鹤、赵文衡分别在刘庄和郭楼高平寺组建“抗日联庄自卫队”,他们奔走发动群众,短时间内自卫队便发展到400多名队员,拥有80多支枪支及大刀、长矛等武器。
其中,赵文衡带领的郭楼抗日联庄自卫队规模最大,总部设于高平寺,队员800多名,配备长短枪200多支,下设郭楼、高平寺、安庄至丁字庙、郭楼以东四个大队。与此同时,韩景隆、胡亮在西洋店郑庄组织“抗日联庄会”,马鸿谟在郭了凡家创办《曙光报》,通过舆论宣传激发民众抗日热情,有力推动了抗日救亡斗争开展。
1938年2月,中共豫南特委遵照党中央和河南省委指示,在竹沟开办军政教导队培养基层领导干部。平舆党组织积极响应,先后选送李华轩、李明、陈子尚、陈冠友等党员干部及近百名农民积极分子参训。学员归来后,又选派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党员到自卫队担任军事教员,负责军事训练,显著提升了自卫队的军事素质。自卫队白天刻苦训练,夜晚巡逻放哨,坚决打击、揭露破坏抗战的汉奸顽固派,有效维持了地方治安,赢得群众拥护。
全民族抗战期间,联庄自卫队还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发动青年队员参军,多次组织征兵活动,为前线输送千余名有志青年,这些青年带着平舆人民的期望奔赴抗日前线,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同年秋,中共汝南县委为加强对当地党组织的领导,成立西洋店、万金店两个区委,分别由刘秉义、徐达山任书记。次年5月,又建立西洋店中心区委,先后由韩景隆、张昕(张文华)任书记。徐达山在万金店举办农民积极分子培训班,培养出大批优秀革命人才,多数人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平舆抗日斗争和革命事业注入新活力。
烽火征程 武装力量的英勇战斗
平舆地处豫东南战略要地,境内汝河、洪河等水系不仅为百姓提供生活水源,更在战争中成为天然防御屏障。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铁路交通线,实现向南、向东扩张及增强后勤保障的目标,将平舆列为首要进犯目标。面对日军侵略野心,平舆抗日武装力量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持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春,汝南城沦陷,形势急转直下。地方抗日队伍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并未退缩,毅然转入汝南东部的平舆、新蔡地区继续坚持斗争。为粉碎日军打通京汉线、东向连接皖西南沦陷区的企图,汝东区军民齐心协力,在白龙王庙一带挖掘30里壕沟,构筑起坚固的封锁沟。
农历九月,日军纠集1000多名日伪兵,在汉奸带领下东犯平舆杨埠庙湾一带,于拂晓时分偷袭白龙王庙,河南战役中的白龙王庙之战就此爆发。时任汝南抗日后备队基干队二大队长的吴荃,率部奋勇抗敌。他凭借简陋武器,对抗三倍于己的日寇,依靠顽强意志和出色指挥,连续打退日军四次冲锋。这场激战从清晨持续至傍晚,长达8小时。最终,吴荃因弹尽无援壮烈牺牲,所部战士大多战死,余部被迫撤退。
尽管白龙王庙之战以失败告终,但后备队的英勇抵抗让日寇付出惨重代价。此役军民死伤300人,却毙伤日伪200多人,成功粉碎了敌人南下东进的计划。吴荃是平舆李屯魏楼的热血青年,牺牲时年仅25岁。他颇有胆略,多次率精干小部队轻装奔赴汝南城东偷袭敌人,遇警总是身先士卒,深受部下爱戴。他牺牲后,当地群众怀着崇敬与悲痛之情将其厚葬,并勒碑纪念,让他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平舆人民心中。
抗战学府 烽火铸就的报国摇篮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寇铁蹄南侵,战火蔓延至中原大地,豫北地区首当其冲,城镇沦陷、家园破碎,教育事业遭受重创。危急时刻,两所重要学府为延续文脉、培育救亡力量,毅然南迁,最终落脚于当时相对安定的平舆,成为烽火中的“教育灯塔”。
1939年,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率先告别战火纷飞的豫北,历经艰难跋涉迁至平舆县龙王庙。1940年,汝南师范学校也紧随其后,迁至平舆三里桥阎寨,直至1943年战局稍有缓和才迁回原址。两所学校的到来,为沉寂的平舆注入蓬勃文化活力,带来了完整的教学设备、藏书典籍,更带来一批满怀家国情怀的教师队伍。
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师生们克服校舍简陋、物资匮乏、随时可能遭遇日军袭扰的困难。课堂常设在农家院落、祠堂庙宇,黑板是临时搭建的木板,课本是师生手抄的油印稿,但大家对教学与学习的热情丝毫未减。学校课程围绕“救亡图存”设置,除语文、数学、历史等基础学科外,还增设“ 战 时公民”“军事常识”等课程。教师授课时结合前线战况,讲述家国大义,用“大义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砥砺学生报国之志。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无数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他们深知“读书不为避世,而为救国”,许多人毕业后或在校期间,主动奔赴豫南抗日根据地核心——竹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这些学子中,有人成为根据地文化教员,用知识唤起民众觉醒;有人加入宣传队伍,以笔为剑,撰写檄文、编排话剧,揭露日寇罚行、号召民众团结抗敌;还有人投身后勤保障,用所学农业、手工技术为根据地生产物资、支援前线。他们以青春为炬、以知识为刃,在不同岗位为拯救民族危亡贡献智慧与力量,成为平舆抗战史上一道动人风景线。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局势变化,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迁离平舆。迁移过程中,多数师生被国民党势力裹挟至信阳,部分师生在混乱中被强行带往台湾。尽管两所学校最终离开平舆,但它们留下的印记从未消散——破庙里的琅琅书声、师生共同绘制的抗日宣传画、学子奔赴前线的坚定背影,早已融入平舆的历史记忆。如今,岁月洗去战火痕迹,但这两所抗战学府书写的“教育救国”篇章,以及师生展现的家国情怀,始终是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提醒后人:烽火中的文脉传承,是民族复兴最坚实的根基。
铁血英魂 平舆走出的抗战英雄
平舆抗战历史中,涌现一大批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他们的事迹如丰碑般矗立在平舆大地。以下几位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张国和(1905年~2003年):字静晨,平舆县清河街道三里桥人。抗战时期,积极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发展党员,锻炼培养抗日骨干,在家乡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牛玉田(1905年~1979年):今平舆县东皇街道徐寨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为朱德等6位首长做饭,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三过草地到达陕北后,调入359旅任排长。他多次参与对日作战,1938年邵家庄伏击战中,率机枪连伏击日军,荣立三等功。
邢克亮(1910 年 ~1989年):平舆县东和店镇邢寨村人。曾任八路军一二〇师特务团参谋,协助团首长开展军事训练和指挥对日作战,屡建奇功。1945年,任豫西抗日指挥部参谋长,与皮定均部合并攻城,为登封解放作出重大贡献。
杨九林(1921年~2004年):今平舆县庙湾西邵庄人。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1936年到达陕甘宁边区后,调入八路军一二九师,成为通讯员,并任通讯队队长。他先后参加百团大战、平汉战役、十字岭突围、上党战役等近百次大小战斗,多次负伤,右手指被炸断,左眼永久失明。
陈冠友 (1921~1997),平舆县西洋店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为李先念的警卫员,后任连长等职。抗战中英勇作战,是神枪手。新中国成立后在南昌空军气象台工作,1958年回平舆县任职。1966年离休,1997年病故。
刘茂修 (1901~1985):今平舆县老王岗乡兴旺店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受党委派到国民党部队潜伏工作。1937年参加上海罗店战役,1938年在湘北与日寇激战中,耳朵和左眼被炸伤,导致失明失聪。
秦鼎新(1886~1983):今平舆县庙湾镇戴桥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参加护法讨袁运动。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官。1938年任国民革命军110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台儿庄对日作战。1949年任国民革命军19兵团司令部少将高参、代参谋长,是年5月随部起义,任人民解放军51军参谋长。
足迹永续 传承不息的精神力量
岁月悠悠,烽火硝烟早已随时光消散,但平舆英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如璀璨星辰永远照亮中华大地。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平舆县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引领带动作用,精心开发建设“一馆”“三线”,打造出研学互动、点线结合的立体矩阵。
“一馆”即革命老区纪念馆“红色游”,宛如一部“活史书”,承载着平舆的革命历史和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三线”包括厚重平舆“文化游”、挚地华章“产业游”、希望田野“乡村游”。
厚重平舆“文化游”将纪念馆与夏商挚地遗址、挚园、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金石御品博物馆、沈国故城遗址等串联,让人们在感受平舆厚重历史人文积淀的同时,领略城市新貌。
挚地华章“产业游”把纪念馆与平舆防水文化科技展馆、户外休闲产品展示馆、白芝麻文化博物馆、中小学红色研学馆等相结合,让人们在体验平舆防水精神、“三园”建设、舆商回归返乡创业和电商平台发展成果的过程中,感受产业发展魅力。
希望田野“乡村游”联结西洋店红色文化传承馆、万冢镇郭寺村史党史馆等分布式红色文化传承场馆,以及全国休闲美丽乡村西洋潭老湾村,让人们在感受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新律动的同时,铭记红色历史。
如今的平舆,既有小城独有的岁月静好,更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三园”建设热潮奔涌,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这盛世正如先烈所愿。平舆人民将永志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昂扬姿态在新时代续写这片红色土地的崭新篇章。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供稿:徐佳瑞 李 磊 许立杰
吴岸杰 涂夏楠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