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国内

“工业城”与“生态市”的双向奔赴:济源产城融合的绿色答卷

2025-09-08 16:22 来源: 央视一套 责任编辑:姚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山乡守护:筑牢黄河的生态屏障 在王屋山密林深处,护林员们日复一日攀陡崖、排火险,红外相机与无人机织就“陆空一体”防护网,让巡护更加高效精准。如今,再生水能养活金鱼,氢能卡车驶向未来,猕猴、鸟类种群回归繁衍。

济源,这座黄河岸边兴起的工业之城,机器轰鸣与市井烟火交相辉映。作为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如何在繁荣工业的同时保护好黄河生态,成为济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水清业兴 绿映济源》将聚焦愚公故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产城融合之钥,在产业命脉与生态血脉间开凿进路,开启绿色新生,守护黄河生态的传奇篇章。

产城融合:从“钢铁洪流”到“清水绕城”

在济源钢铁厂深处,一缸金鱼悠然游弋的场景令人惊叹,这些金鱼畅游的水源竟是经过层层净化、超滤反渗透提纯的工业废水。每年670万立方米再生水在此重生,相当于半个西湖的蓄水量被“锁”回循环体系。变废为宝,“吃干榨净”,是济源循环经济的核心信条。

城市的另一边,废旧电池回收车间,流水线上废铅蓄电池经过精准破碎、高效分选、绿色熔炼,最终重生,成为纯净的再生铅和再生塑料被再次利用。

30万吨废旧电池经绿色熔炼后,99%的资源重获新生,而焦炉煤气提纯的氢能卡车,正以零排放的姿态驰骋在300公里绿色走廊上。济源人用行动证明,循环经济不仅能守护黄河安澜,也能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山乡守护:筑牢黄河的生态屏障

在王屋山密林深处,护林员们日复一日攀陡崖、排火险,红外相机与无人机织就“陆空一体”防护网,让巡护更加高效精准。王屋山265平方公里森林年涵养水源超5000万立方米,为下游输送着更清洁的水流。

小浪底坡面,半圆形“鱼鳞坑”让林木保存率超90%。而在王屋山的山间盆地,一片片翠绿的冬凌草宛如碧玉镶嵌在青山碧水间,巨大的固土护坡作用,使其王屋山“生态卫士”的美誉实至名归。

这些对水资源和山林土地的极致利用和保护,是“全要素利用”智慧在山乡的生动实践。

万物共生:共享黄河修复成果

五龙口清泉畔,猴群在猴语者匡三傲的呼唤声中集结,幼崽在泉边追逐嬉戏。横跨沁河的200米生态廊道,保障着猕猴种群在觅食地与水源地间安全迁徙。

黄河湿地内,黑鹳、大鸨等238种鸟类或伫立浅滩觅食,或悠然漫步草地。在这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55种。这些生灵的回归,成为水质改善最灵动的见证。

物象千万:面向未来的幸福图景

晨曦微露,厂区与生活区和谐相融:健身的人们身影跃动,球场活力四射,孩童嬉戏追逐。依河而建的蟒河公园水清岸绿,晨练老人迎着水光树影跑步,滑轮滑的孩子沿河岸飞驰。

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智慧平衡。如今,再生水能养活金鱼,氢能卡车驶向未来,猕猴、鸟类种群回归繁衍。济源正以黄河为卷,书写着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生态史诗。

太行山深情凝望,黄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愚公故里的千年变迁与现代传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水清业兴 绿映济源》将于9月8日18:20档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