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湾李村:“全国文明村镇”打造幸福乡村新典范
驻马店网讯(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白贺阳)“李支书,这真的是国家发给咱的荣誉吗?”国庆期间,上蔡县大路李乡湾李村村委会大院门前,村支书李海涛刚把“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的奖牌钉在墙上,围观的乡亲们瞬间沸腾起来。“全国有多少村子参选?”“咱县就咱村评上了?”“这下咱湾李村在全国都有名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情的势头让李海涛有点招架不住:“这是国家级荣誉,是咱村几年奋斗的成果,更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但咱不能停,乡村振兴路上得争第一,不然这奖牌可保不住!”话音刚落,村民们纷纷表态:“荣誉来得不容易,咱得再加把劲,把这牌子牢牢‘焊’在村委门口!”
这座辖 1 个自然村、8 个村民组,共 497 户 2013 人、党员 22 人的小村庄近年来荣誉不断:2022年获评“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基层党建‘百千万’省级示范村”;2023年拿下 “五星”支部、“省级文明村镇”称号;2025年更是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一个曾经的落后村,为何能频频斩获高含金量荣誉?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湾李村,探寻其蜕变密码。
村民合力扮靓“文明底色”
刚入湾李村,一座棕红色假山便映入眼帘,沿山的绿化带郁郁葱葱,鹅卵石小径蜿蜒通向中心凉亭,景观错落有致。“这是村里乡贤出资建的‘门面’,现在是咱村的地标!”李海涛笑着说,“假山虽‘假’,但吸睛效果真,还为村里的文明创建加了不少分。”
跟着李海涛绕村而行,不大的村落里处处是风景:家家户户门前规整的小花园、小菜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几位村民坐在家门口剥花生,笑声伴着秋风传开,一派祥和安宁。
“环境好,心情才好,日子才舒心!”在改善环境和持续保护这些问题上,湾李村推行“网格化管理 + 门前三包”模式:把全村划分为 8 个网格,每个网格由党员牵头负责;明确村民对自家门前卫生、绿化、秩序的责任,鼓励大家承包清扫和养护工作。
这一举措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现在家家户户都‘暗自较劲’,你家里种2种花,我得种3种!”李海涛笑着向记者透露,前段时间村里统计村民门前花园的花木、果树种类超过70种。
如今,从日常清扫到劝导不文明行为,村民们从不抱怨,齐心协力让村子长期保持整洁美观。走在湾李村,看不到垃圾死角,听不到乱堆乱放的争执,满眼都是“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惬意。
思想引领文明风尚蜕变
抓思想引领,以党建领航凝聚“向心力”。“要想干得好,先统一脑子!”这是李海涛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湾李村,思想引领的核心是党建。村党支部坚持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精神,每月雷打不动召开支部学习会,不搞“形式主义”,而是结合村里的实际问题学,确保思想与实践深度融合。“比如学乡村振兴政策时,我们会讨论咱村的产业该咋发展;学文明创建要求时,就琢磨怎么让村民主动参与。”李海涛说,正是这样的“精准学习”,让创建工作年年都有突破。
党员的示范作用更是关键。村里利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走家串户宣讲政策,依托党小组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村内宣传版面、横幅、墙体画、大喇叭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知识,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如今,村民们遇到事儿先找党员商量,村里有活动大家主动参与,“上下一心”成了湾李村的常态。
抓精神文明,典型引路树起“新风尚”。“乡村发展不能缺精神动力,树典型、学典型就是最好的办法!”李海涛介绍,近年来湾李村常态化开展“乡村光荣榜”评选,让村民自己投票选出身边的“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截至目前,全村已选树各类先进典型20人,这些“身边榜样”带动村民知荣辱、树正气,让文明厚度不断增加。
“一约五会”筑牢和谐基础
移风易俗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硬骨头”。过去,村里婚嫁讲排场、丧葬比阔气,不少家庭因此背负压力。为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成立志愿者队伍,从“小事”入手:婚丧嫁娶时上门劝导,用“一家少花万元,日子更红火”的真实案例说服村民;平时通过村民大会、微信群分享文明新风故事。慢慢地,“改掉陋习、过幸福生活”成了村民的共识,婚闹少了、厚葬没了,节俭办事成了新风尚。
“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才能管得好!”湾李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五会”,其中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成了“治村利器”。在红白理事会的推动下,村里明确规定:婚嫁彩礼不超过6万元,待客桌数不超过10桌。这一规定写入村规民约后,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和高额彩礼,不少村民感慨:“以前娶媳妇要掏干家底,现在彩礼少了,小家庭能把钱用在创业、养娃上,日子更有奔头!”
在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的倡议指导下,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面子不如日子实”,低彩礼理念最终在村里“扎了根”。低彩礼理念是“两富”的基础,只有卸下经济包袱,村民和集体才能一起富!
在基层农村的各项事务中,湾李村的法治保障也没落下。村里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先后组织10余次普法活动,通过法律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教村民懂法、用法。“以前邻里闹矛盾,要么吵架要么忍,现在知道找村委会调解,或者用法律维权。”村民王大娘说,如今村里没了打架斗殴,没了邻里纠纷,和谐成了“主旋律”。
“精神富足、物质充裕”典范
作为一名在农村成长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涛深知群众最需要的是致富途径,更需要致富引路人。上任以来,李海涛多次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研究村民致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带领乡亲们致富。
在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指导下,湾李村结合实际情况,先后实现了平菇、芦笋、围村林、到户增收、光伏5项扶贫产业全覆盖,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1200元。湾李村还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30万元,建设了全乡第一家食用菌种植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40户脱贫增收。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湾李村更是多点发力。据了解,目前村里有三大收入来源:投资入股鑫海丰公司,年收益6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9.3万元;盘活集体资产,出租扶贫基地年收益2.4万元、集体土地年租金8万元;引进蟾蜍养殖产业,年收益3万元。按此计算,2024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28.7万元。
“集体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李海涛介绍,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村里基础设施维护、文明创建奖励等:修路灯、补路面用集体钱,评选“文明家庭”发奖金,村民参加公益活动给补贴。“钱用对了地方,就能产生‘滚雪球’效应,让村民更愿意参与村里建设。”
如今的湾李村,不仅有“全国文明村镇”的金字招牌,更有“精神富足、物质充裕”的幸福生活。李海涛表示,下一步村里将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计划扩大蟾蜍养殖规模,引进特色种植项目,让“精神富足、物质充裕”之路越走越宽,努力让湾李村成为“精神富足、物质充裕”双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典范。(配图摄影/张四民)
责任编辑:刘永奇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