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印记
摘要:位于市区中山街与平等路交叉口西北角的拐角楼是中山社区办公所在地。如今的中山街,虽不复当年的商业繁华,但百年商脉的底蕴犹存,地标建筑的风骨依旧,社区的荣光正在续写。
记者 高琳琳
“驻马店有个中山街,开着摩托跑半月;驻马店有个南大河,军舰掉进去找不着。”这句流传已久的话,虽满是夸张与诙谐,却道尽了中山街曾经的绵长与盛名。这条镌刻着驻马店城市记忆的街道,始建于晚清,后因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商户纷纷在此购地建房、开设商号,二层新颖楼房鳞次栉比,经销的洋货琳琅满目,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洋街”。
百年沧桑
“从清末到20世纪末,中山街一直是驻马店市区的商业核心与繁华地标。”近日,记者来到市区中山街,驿城区人民街道中山社区党支部书记户明中告诉记者,中山街曾数次更名,不仅见证了时代的更迭,更凸显了其在驻马店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而与之相伴的中山社区,也始终随街道名称变迁而调整,一路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
据户明中介绍,1999年以前,中山社区辖区曾是原驻马店市(现驿城区)的行政区,街心密布的摊位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山商业步行街”,人流如织、商机涌动,是老驻马店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商业中心。
中山社区的东侧,便是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如今,依旧是我国南北运输的核心枢纽,也为中山街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平等路小地下道作为京广铁路在该区域的东西贯通涵洞,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现在的中山街。
据辖区的老人回忆,早年的地下道由青石板和砖头砌成,狭窄逼仄,20世纪80年代初扩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成为铁路两侧往来的主要通道。此后数十年间,地下道两侧上沿及通道内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和个体摊位,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生意红火非凡。如今,随着辖区拆迁改造,这里虽已不复往日喧嚣,但那段热闹时光仍深深印在老居民心中。
地标印记
在大规模拆迁后的区域内,三处地标性建筑得以保留,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这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立体影剧院,前身为驻马店地区戏院。”记者在现场看到,影剧院以砖木结构搭配烧制青砖砂灰墙体、红色陶瓷瓦屋顶,红松木梁檩独具特色。这里曾是老驻马店人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戏曲演出、电影放映、录像播放等,留存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2018年12月被列为市历史建筑。
位于市区中山街与平等路交叉口西北角的拐角楼是中山社区办公所在地。这座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拐角楼,上下两层,弧形楼体搭配大厅中央直径1米的圆柱支撑扇面横梁,视野开阔、设计独特,过去一直是驻马店人引以为傲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市内外游客光临。
中山街中段还有一栋60年代中期建成的红卫大楼,3层建筑原为百货大楼,后改为红卫招待所,拆迁后暂时保留,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底蕴犹存
中山街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悠久历史与繁华过往,更在于其精巧的规划设计。街道采用石子混凝土路面,中间高,两侧呈弧形倾斜,宽阔畅通的排水沟让这里即便遭遇雨天也不积水;近300米长的路上,曾建有8口水井,既保障了两侧商户的日常用水,也满足了消防应急需求。如今,虽路面因年久失修略显坑洼,但排水系统依旧畅通。
中山街道路两旁树龄几十年的法国桐如今依旧枝繁叶茂、苍劲挺拔,被驻马店市园林部门列入古树名录。
2016年、2018年的两次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让中山街辖区的商业及住宅几乎全部拆迁,中山社区也搬迁至拐角楼设立临时办公点。即便环境变迁,社区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凭借着扎实的工作与不懈的努力,中山社区收获了诸多荣誉。
如今的中山街,虽不复当年的商业繁华,但百年商脉的底蕴犹存,地标建筑的风骨依旧,社区的荣光正在续写。这条承载着驻马店城市记忆的老街,在时代的浪潮中完成了新旧交替,正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过去与未来。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