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宝热干面与驻马店的烟火流年
摘要:白宝玉后来才知道,他的这家小店,竟是驻马店本地人开的第一家热干面店。白宝玉审时度势,将面店迁至了市区铁路西的文化路西段。白宝热干面的滋味,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记者 康国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洒在市区文化路西段的街面上,“白宝热干面”店里的蒸汽却早已升腾了数个时辰。73岁的白宝玉坐在店堂一隅,标志性的黑色礼帽下,是历经岁月却依然锐利的眼神。他嗓音洪亮,语速快而有力,谈及42年前的往事,激动处仍会不自觉地提高声调,仿佛那个1983年春天、决心开创一番事业的青年,从未走远。

白宝玉
1983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正悄然浸润着内陆小城。彼时的白宝玉,还是驻马店搬运公司第十九装卸队的队长,端着那个时代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在他心里,一个更炽热、更充满烟火气的念头正在躁动——开一家面馆。
这个念头的种子,早在9年前就已埋下。1974年,年轻的白宝玉在葛洲坝机械局打工。在长江之畔,他生平第一次尝到了湖北特色小吃——热干面。那充满碱味的面条,淋上浓香的芝麻酱,再配上辣萝卜丁、葱花等各色调料,一经搅拌,香气扑鼻。这种前所未见的干拌面,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浓烈的风味,瞬间征服了这位河南汉子的味蕾。“当时就喜欢上了,面特别好吃,滋味足,是咱这儿没有的。”白宝玉回忆道。
此后数年,因工作辗转于湖北多地,他有意无意地品尝了不同地方的热干面,襄阳的、武汉的,风味略有差异,但那份筋道与浓香始终如一。一个梦想逐渐清晰、坚定:“以后有机会,一定在驻马店也开一家热干面店,让老家的人们也尝尝这好东西!”
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物资,尤其是粮食,仍需凭票供应。开面馆最大的原料——面粉,就需要用粮票买。这可难不倒有心的白宝玉,他将自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白面拿出来,又想办法筹措,然后扛到人民街一个压面条的加工组,特意要求做成碱水面条,因为这才是热干面筋道的灵魂。
1983年,在市区南海路北段,一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热干面店悄然开业了。白宝玉后来才知道,他的这家小店,竟是驻马店本地人开的第一家热干面店。
开业头一天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当天生意挺好,卖了30斤面……”他眯起眼,目光似乎穿透了40多年的时光,回到了那个充满希望又略带紧张的清晨。那一年,一碗热干面卖两毛钱。但那时大家都不宽裕,常有人只买一毛钱的,甚至五分钱的,只想尝尝味,解解馋。白宝玉从不拒绝,照样认真地煮面、调味。更显特色的是,从开业第一天起,他的热干面就搭配丸子汤一起卖,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白宝热干面
时光流转,城市变迁。2017年,随着驻马店市区铁路东大面积旧城改造,经营了30多年的老店面临搬迁。白宝玉审时度势,将面店迁至了市区铁路西的文化路西段。位置变了,环境新了,但老主顾们像候鸟一样,循着记忆中的味道纷纷跟来。

丸子汤
“白宝,好久没见你了!”一位60多岁的男士走进店,热情地向他打招呼。白宝玉一眼就认出,这是以前铁路东的老邻居。这位老食客告诉记者:“一碗面、一碗汤,这习惯,改不了喽!”对于许多像他这样的老顾客而言,这已不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种刻入生命轨迹的习惯,一段承载着青春与回忆的情谊。
40多年光阴,弹指而过。如今,驻马店市区大大小小的热干面店已有数百家,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没有任何一家,能完全复刻“白宝热干面”在几代食客心中独有的“温度”。
这温度,是4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熬成的老汤;是穿越时代变迁,始终未变的真材实料;是深植于街坊邻里间,那份胜似亲情的信任与牵挂。白宝热干面的滋味,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芝麻酱的香醇,是碱水面的筋道,是丸子汤的爽口,但更是时光沉淀下的人情味,是这座小城40多年烟火流年里,最温暖、最恒久的印记。一碗面,一生情,滋养着一方人,也见证着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