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9年01月0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卑微作序 为沉默发声

发布时间:2019-01-09 09:01:29  

曹蔚华

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看过了许久,却迟迟未曾提笔写阅读笔记。这是一本过于沉重的书,以至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袁凌以多年的采访积累和冷静深入的思考,将目光聚焦在十余个社会群体的遭遇,尽可能以不加修饰的笔触,白描最底层人物的苦难人生,还原事实本真的面目。

这其中有因采矿致残或患上尘肺病的矿工,有在北京打拼一生却依旧是局外人的农民工,有因大炼雄黄而全村砷中毒的村民,还有一些饱受创伤之地如中越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村、渭水济汉的汉水流域,和那些渐被世人遗忘的大凉山、沂蒙等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此外,留守儿童犯罪、兰考社会收养等近些年的一些热点和天才诗人海子之死也在关注之列。

邹树礼,山西矿难中的幸存者。一场哑炮爆炸事故后,他失去了双眼,爆炸中的煤灰透入了他的面皮,整张脸变成了青色,“面具”再也无法摘下。在这张黑暗的、透不过一丝光线的面具背后,他依靠摸索和内心的知觉,重建了自己的整个生活:在5亩坡地里劳作,养大求学的儿女,送走生病的老伴儿……他的身影不是矗立的巨人,而像绵绵匝地的青苔,铺成修复世界的小径。

黄成兰,一位普通村姑。17岁那年在国境线附近的小卡地劳动,一颗越南人布下的绊发地雷选中了她,从此她永远失去了双腿,像一个最认真的小学生一样,一生待在板凳上。30年来,她生儿育女、盖房造屋、养鸡喂猪、田间劳作……双膝磨穿了十几条木凳。她比她放的牛、割的稻穗、睡的床都低,但她在板凳上磨砺的位置,却高于我们所有的人。

许世佩,北漂打工仔。23年前,他追随姐夫离开安徽老家来到北京,开始摆摊谋生。5位亲兄妹陆续按迹循踪,勾连起远亲近戚,从初到北京的前门,一路撤退到眼下的五环,落脚在大杂院,备尝辛苦,也曾有过“升级做大”的梦想,却从未能就地扎根,靠着小生意攀附在北京的生活圈边缘,似局外人般生存。

       还有陕南山区被掠走呼吸的尘肺病人林志学、湘西石门县鹤山村被砷毒日渐吞噬的龚兆元、在时光辗转中寻求自己位置的大凉山村民……沉重的故事、沉重的人生,连呼吸都变得那么沉重。

“邹树礼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就像处在阴暗潮湿之地的青苔,照不到阳光,不为世人关注,健康、自由、权利、阳光,成为“活着”的奢望,然而他们却没有自生自灭、自怨自艾,而是以常人无法体会的艰辛,卑微而努力地重建着生活、重建着希望。袁凌在记叙他们收敛、俭省与沉默的生活时,需要用同样节制、朴素又内向的语言,让不可言说的事和物自行发声。因为,一切抒情和形容的文字,不能触及他们生活的质地,出口的同时已轻飘虚弱。

“什么是他们的意义?在卑微灰色,不乏粗俗的外表之下,在看似单调的苦难和不公正之余,他们的生活,有无不可替代的价值?”袁凌在发问,也在深思。

生活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可能性,只留下了仅存的立足之地,有时看起来相当于一条蚕、一匹围绕磨盘的牲畜、一个除了内心发条不能移动的钟表位置,但在这个仅存的位置上,他们生活的质地和纹理,比显眼舞台上的布景更切实。他们对于人性底线和在世意义的成功维护,成就或许超出大张旗鼓的文化、信仰和时代变革。

那位在矿难中瘫痪的青年王多权,用幸存的上肢二十年如一日穿针引线,绣一双双大小不一的鞋垫、绣一幅幅图案不同的十字绣,他在编织瘫痪休克的时间,也在供养自己和家人,让生活的灰烬重获骨血,甚至开出花朵。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们活得轻飘如蝼蚁,却又沉重如大山。相比之下,我们活在阳光下,衣食无忧、风平浪静,却整日为着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为着点滴得失郁郁寡欢。有句格言说得好:“我因失去一双鞋而沮丧不已,直到我在街上看见,有人失去了一双腿。然则生活中,因为丢了一双鞋而怨天尤人、愤懑不平的大有人在,也总有人为貌似不公的处境耿耿于怀,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无价珍宝’,更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看了《青苔不会消失》,或许对香居士人生箴言、对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更深的感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