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第一时间

f“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候选人产生

2021-04-22 21:3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孔浩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精神,深入宣传推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护理工作者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护理工...

4月21日,记者从“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组委会获悉,第六届最美护士候选人日前已经正式产生。即日起,公众可通过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微信公众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点赞。

“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精神,深入宣传推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护理工作者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忠贞职守、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疫精神,展现白衣天使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白衣执甲、逆行出 征、冲锋在前、勇担重任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学习先进,努力推动河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更加出彩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本届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各医疗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向组委会报送推荐人选。截至3月20日,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符合条件的推荐材料67件。组委会本着“公开、

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最终确定了20名候选人。现将候选人名单公布(按姓氏笔画为序),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点赞,支持您心目中的“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

点赞方式:1.手机登录“大象新闻”客户端,进入“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活动专区,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并进行点赞。

2. 手机微信关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微信公众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并进行点赞。

宣传点赞时间为:4月22日8时—4月26日20时

“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候选人名单

王秀玲 周口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王海播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亚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

田甜 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护士

乔世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护士

乔瑞云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感控科科长

刘娜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

刘静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

李晶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

邱玉 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早期干预二科护士

余敏 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张芳 安阳市安阳县韩陵镇卫生院主管护师

张妍 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丰李镇卫生院主管护师

张艳 固始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

张婧 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

张卫青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

张会民 河南省胸科医院结核病区护士

邵颖影 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

赵丽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

赵丽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科护士长

韩丽 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五病区护士

“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候选人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秀玲  周口市中心医院

真心关怀照护的践行者

1.王秀玲,女,41岁,无党派人士,周口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长”、“周口市三八红旗手”、“红十字优秀志愿者”、“河南省优秀护理工作者”等。

王秀玲始终秉持“关怀照顾”的护理原则精心呵护病人,2000年一名重症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突发性休克,急需实施心肺复苏。因病床是钢丝床,无法对病人实施心脏按压,她钻入钢丝床下,用纤弱的身躯将钢丝床直直地顶起,病人的重量和护士进行心脏按压的重量就这样压在她的身上,她拱起后背、咬紧牙关坚持,就这样扛了近一个小时。当抢救结束后,她已经瘫在地上起不来了,脸色苍白,浑身虚脱。2005年一位高位截瘫的Ⅳ期压疮患者,疮口深可见骨,浑身散发着恶臭味,家属都远远避开,而她不嫌弃不放弃,一次次地为患者换药、翻身、擦背、更换衣裤,发热时为他物理降温,口渴时给他喂水,解不出大便时给他灌肠……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这名患者病愈出院,临行前拉着王秀玲的手说:“我这条老命是您给的,您比我的亲闺女还亲!” 在她的带领和有效推动下,医院各护理单元把“关怀照护”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2003年,“非典”爆发,她主动请缨到疑似患者病区工作;2007年,周口市发生集体食物中毒,她冲在第一线;2009年,H7N9流感蔓延,她参与河南首例疑似患者的救治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王秀玲带领第一梯队成员严格筛查,有效处置,做到了分级分区精准化,没有一丝一毫疏漏。

2王海播  省人民医院

与死神进行呼吸“争夺战”的“特种兵”

2.王海播,男,36岁,民盟,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亚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2013获得“河南省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20年获得河南省民盟省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3项,获省级、厅级科技成果奖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专著7部。他在我省率先组建了呼吸治疗团队,填补了河南省急危重症医学领域无呼吸治疗师的空白。

一息之间,生死攸关。他是瞭望者,及时预警呼吸重症患者的危险;他是助攻者,全力辅助医生击退病魔;他是守护者,保卫每一位患者呼吸的权利。

14年前,科室一位病情危重的老人突发呼吸困难,他快速判断出是气管切开导管堵塞造成窒息,立刻拔除气切导管,解除危机。此后6年,王海播一直考虑如何降低这种高危事件的发生率,他翻阅文献、向同行请教、业余时间做实验,2013年,他发明出“新型气道湿化装置”,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被评为第七届中国医学领域护理用品产学研一体化大赛二等奖,为大量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带来福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王海播支援南阳,他首次提出建设“双阴患者集中救治病房”防疫措施,有效抗击了疫情。2017年H7N9流感高发时,王海播在省定点救治病房里奋战数月,实现H7N9病例零死亡、零传播。

他奔赴新疆帮扶筹建呼吸睡眠监测室,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他扮演“病人”,让10余名医护人员在他身上练习睡眠监测操作。20多根导联线在他身上贴了取、取了贴,500余次反复撕扯导致他皮肤破损红肿。开展的多导睡眠监测、无创机械通气技术,填补当地医院该领域空白。

3田甜  河南省肿瘤医院

滋润患者心田的有爱天使

3.田甜,女,39岁,群众,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护士。

2019年的一个夏天,一位年仅31岁的高级别HPV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偷偷躲在电梯间哭泣。田甜看到她惊恐的眼神,立马赶去安慰,直到患者停止啜泣。经过科学的讲解,患者顺利接受锥切手术,3天康复出院。从此,她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称田甜就是她的“私人家庭医生”。

宫颈癌术后淋巴水肿是盆腹腔术后淋巴结清扫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术后患者功能锻炼及生活都造成影响。她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临床,改良方法,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多模式早期干预全程管理,利用手法复位引流联合凯格尔训练的引导方法改善淋巴循环,大大降低了宫颈癌术后早期淋巴水肿发生率。

她在院内首创开展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带领团队充分发挥护理在多学科联合快速康复模式中的枢纽作用;深入学习并总结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获国家级静疗演讲比赛二等奖;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从最早的结构化病历,到多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再到智慧管理预警,她连续6年协同参与,优化100多项项目设计;首创妇科科普微信公众号《妇康之家》,争做专科护理科普宣传达人。

4 乔世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用爱心守初心的中医药传承人

4.乔世杰,女,30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护士,2018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在劳累、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乔世杰始终坚守“保障患者安全与健康”的初心,并一直践行爱心护理,诠释并赋予护士岗位新的内涵。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是乔世杰上大学时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走上岗位后,为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疼痛度,她反复在自己身上进行静脉穿刺练习;为提高护理技能,坚持每周抽出一天休息时间跟随“最美护士”费景兰学习刮痧;为扩展临床知识视野,常跟随专家团队义诊。由于基础扎实,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她成为中医一附院首批李氏砭法师承弟子。

她为住院的空巢老人带饭打水,进行科普宣讲,老人拉住她的手哭起来,说“很久没人对她这么好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乔世杰在隔离病房救治患者,她总是在床旁轻声安慰,为患者加油打气,无论是护理操作还是患者的生活起居,她对患者的照顾总是无微不至,这大大增加了患者战胜疫情的决心。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9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转危为安,全部转为阴性出院。“说来惭愧,那位为协助我在床上解决大小便的人,我至今都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她的耐心给了我温暖和信心…”出院患者在感谢信上这样说。

5乔瑞云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勇于担当的“护士大姐”

5.乔瑞云,女,54岁,中共党员,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感控科科长。2020年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三门峡市三八红旗手、三门峡市五一巾帼标兵;2021获评河南省三八红旗手。

扎不上的针,她上!下不进去的管,她上!捋不顺的事,她上!凡事冲到最前,干到最好。是乔瑞云对自己的要求。乔瑞云用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队友心中的“守护神”。疫情来袭,乔瑞云不惧风险,投身抗疫一线。作为河南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感控组组长驰援武汉,承担守护105位医疗队员的安全防护重任。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每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23个昼夜里,带领感控小组累计跟班138次,指导队员穿脱防护用品688人次,成功取得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成绩,被队友亲切地称为“战地安全守护神”。

患者口中的“好闺女”。35年的护理工作中,乔瑞云始终用一颗仁爱之心呵护每一位患者。灵宝的吴大妈因患心衰长期卧床,造成骶尾部大面积压疮,护理难度大,家属很焦虑。乔瑞云每天坚持用中西医结合法为大妈疮口换药长达两个多月。大妈出院后,她又到家里为大妈做康复护理。老人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好闺女。”

医生眼里的“好搭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离不开护理水平的同步提升。乔瑞云参与成立了心脏介入手术室,组建了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制定出多项心脏重症护理常规,配合医生开展了多项护理新技术,填补三门峡区域空白。医生感慨地说:护士长,你真是我们的好搭档。

6  刘娜  南阳医专一附院

迎险而上的“排头兵”

6.刘娜,女,39岁,中共党员,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2020年获评南阳市优秀护士、南阳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

2020年1月21日,刘娜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问起旅居史,患者闪烁其词,刘娜几经努力才发现患者是从武汉回来的呼吸疾病病人,高度怀疑患者是新冠感染。她立即上报并提醒其他当班护士不要接触患者。自己却一面安慰患者、委婉地劝出家属进行医学观察,一面推入空气消毒机,独自对地面、床头柜和床垫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她说道:“这个病会传染,我已经接触了,就少让一个人接触吧!”

她第一个报名进入隔离病房,在病区,她照顾患者的身体,看到患者嘴唇泛白,就弄温开水轻柔的涂抹,看到他们皱眉头就会去轻声询问;她还精心呵护患者的心灵,患者王阿姨,呼吸困难、恶心,十分痛苦,加上缺乏信心,因此自暴自弃,刘娜总是宽慰她,为她端茶递水、喂饭擦嘴、按摩擦拭。其实,在鼓励多位患者重拾信心抗击疫情时,这位大爱无疆的护士也在忍受身体的不适:为了避免因穿脱防护用品耽搁患者的观察和治疗,每次上班,她提前四个小时开始不进水不吃食物,有时看见病人吃饭,她也会饿的直咽口水。除了忍饥受渴,她还面临着憋尿的尴尬,只能穿上了成人纸尿裤。她的面颊被防护用品勒出深深的痕迹,耳廓生疼、双手十指起皱泛白,浑身衣服汗透、纸尿裤也沉甸甸的。护目镜下混着有消毒液残留的汗水滴进眼里,引起结膜发炎,滴了眼药水后,她仍坚守一线,直到眼睛红肿睁不开眼,才暂时休息。

7  刘静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用信念和责任筑牢疫情“防火墙”

7.刘静,女,37岁,群众,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

从2020年1月12日起,刘静和团队就驻守在郑州市六院的发热门诊里,从一个春天坚守到另一个春天,她始终身披战袍,率队驻守在最前沿,筛查一批又一批入境、返郑人员,用信念和责任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火墙。

稳定军心、鼓励战友、检查每一项防护措施、核查工作流程、安抚患者……是刘静每天在发热门诊的工作。为了确保每一位战友的安全,每个人上岗前,她都会亲自检查防护是否到位。虽然经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二十余例,但在这种严格和严谨之下,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郑州六院院区里,她领着患者做CT,带着患者去病房,一天最多能达到40多人次,每天要走3万多步。除了繁重的工作,她还要面对排查患者的不理解,容忍他们情绪的发泄。一次,机场转运送来几位发热患者,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不想排查,不愿意等待。一个孩子的家长,更是对着刘静边吼边骂。“当时我们也忙了一天了,那一刻又委屈又疲惫,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但是刘静却并没有退却,她的泪在防护镜里流,她的人仍在轻声解释劝慰患者,得知患者没吃饭,她还赶紧让生活区的护士准备了饭菜送过来。刘静化解了患者的情绪,患者还给她寄去了感谢信。

8李晶郑大五附院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手套”天使

8.李晶,女,43岁,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2020年荣获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最美护士”。

她永远把患者的安危置于第一位。有次,为抢救一名外地车祸导致重症外伤的患者,李晶主动请缨远赴300公里外的下级医院参与转送任务。当时患者胸部伤口不断渗血、漏气,为了止血,她不顾行驶中车辆的颠簸摇晃,站在救护床前,弯腰用手按着患者伤口。随着汽车一次次刹车加速,狭小的抢救车内,她被晃得头晕脑胀,腰背也因一直用力而酸疼不已,额头的汗珠不断滑落,但是那只按在伤口上的手却一动不动,弯腰的她一路保持这个姿势直到把患者安全送进手术室,她已经累得站不住,瘫倒在地。

2020年,她随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病区有位老年患者患有多年糖尿病,新冠肺炎更是加重了原来的循环障碍。老人双手末梢冰凉、青紫发绀、面容痛苦。为了给老人缓解疼痛,她常为其按摩双手,促进血液循环。但病区工作繁忙,李晶决定在隔离病房内现有的条件下,用毛巾亲手为老人做了一双“手套”,通过保暖来帮助改善末梢循环。透过满是雾水的护目镜,她笨拙地缝制着手套,完全忘记了在隔离病房内做这样精细的针线活,一旦被扎到就有被暴露、被感染的风险。老人的双手在“爱心手套”的保护下,手指末梢的颜色较入院时变浅了,疼痛感也减轻了许多,老人感动得连声道谢。这件事被央视记者捕捉到了,在《新闻联播》里进行报道,群众纷纷点赞。

9邱玉华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呵护特殊群体的“最美亲人”

9.邱玉华,女,44岁,中共党员,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早期干预二科护士,获评新乡市护理战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优秀科普专家、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护士。

她是小患者眼里的“最美妈妈”。一天晚上,一位16岁的小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刚从医院值班回家的邱玉华闻讯赶来,在准备给患者治疗时,小伙子突然伸出双手,死死抓住了她的头发,狠劲地往床上拽。邱玉华忍住剧痛,双手抱住小患者,轻拍小患者的后背,不住地在患者耳边细语,患者慢慢放下了手,紧紧抱住她哭喊着“妈妈!妈妈!”。一位即将出院的患者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瞬间,把照片传到了网上,网友们纷纷点赞。

她是年轻患者的“最美姐姐”。一位大学生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她每天坚持不厌其烦地问候、交流、喂饭、服药、洗头。一次,她被这位患者狠狠一脚踢倒在地,但她不懈努力。这位患者终于战胜了疾病,回归社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她是老年患者的“最美闺女”。她主动请缨,入驻医院新冠肺炎发热隔离观察病区。一位七十多岁的躁狂症患者,高烧39℃,咳嗽、咳痰。在护理这位患者时,患者一大口痰液直接朝着她吐出,她的脸上、手上、白大褂上都是痰迹。她简单擦拭了一下后,又迅速为患者吸痰,换掉被痰污染的床单、被褥。一个多月后老人康复出院,老泪纵横地说:“闺女,我冒昧地叫你一声闺女,你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亲闺女可能也做不到啊!”

10  余敏  信阳市中心医院

生死线上的“摆渡人”

10.余敏,女,42岁,民进会员,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获评河南省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先进个人、民进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信阳市优秀护士称号等。

120急救电话就是召唤她的“集结号”,一声响铃,她就义无反顾地奔赴呼救的方向。在急诊抢救这个被内部人戏称为“北大荒”的科室,余敏一干就是20多年,对待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对待生命的永不放弃是她工作的信条。她救过的人,应过的急数不胜数。

一次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时,浓烈刺鼻的农药伴随胃内容物喷溅了她一身,她顾不上擦拭,继续气管插管。患者抢救成功了,她却头晕恶心伴全身无力瘫坐在地上,被诊治为“吸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幸好处理及时才转危为安。事后同事们心有余悸,她却因此总结出“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配合流程”,杜绝类似情况再发生。

突发疫情,她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在防控一线工作了40多天。为了转运患者,她连续工作3天3夜,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全部患者的安全转运。正当大家松了口气,在激动地讨论圆满完成的任务时,她却又上车消杀、准备物品设备进入循环工作模式。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她却说:“我习惯了,没事儿,你们快回去休整”。话音未落,她直挺挺地摔倒在地上,经紧急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治疗3天她的身影又出现在抢救室。

11  安阳县韩陵镇卫生院张芳jpg

倾力构筑第一道防线的健康守门人

11.张芳,女,42岁,中共党员,安阳县韩陵镇卫生院主管护师。

工作21年,参加过“非典”疫情保卫战、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也担任过扶贫干部,安阳县韩陵镇卫生院护士张芳张芳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坚韧果敢地默默奉献。

预检分诊台,24小时值班,有她的身影;为返乡人员、就诊患者测量体温,普及防控常识,有她的身影;督促村医完成返乡人员的排查、流调、政策宣传工作,为辖区卫生室、执勤点送防护服、口罩……也有她的身影。

护理工作中,她对每一位患者如亲人。在遇到行动不便的病人,亲自为他们倒屎倒尿,毫无怨言。近年来,她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同事利用错时、全程、上门、预约等多种形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开始群众都不相信会有护士主动上门的服务,是她起早贪黑的巡诊问诊;不厌其烦的耐心解说;热情专业的进行指导;孜孜不倦的宣讲政策,在她的努力下,签约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确保“签而有约”,不少居民主动找她上门服务,备受群众好评。

在脱贫攻坚阶段,她承担了韩陵镇前马村29户、74人的扶贫工作,通过落实入户随访“四步工作法”,检查三色明白卡,实时更新,确保台账、慢病本、明白卡按照县“大走访”方案要求,深入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认真开展脱贫工作,得到一致认可。

12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丰李镇卫生院张妍

基层老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12.张妍,女,34岁。本科学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丰李镇卫生院主管护师。

在护理岗位上,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护士的天职。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耐心照顾所有患者,2017年9月她值夜班时,凌晨来了一位不省人事的醉酒者,全身都是呕吐物,她主动照顾该病人还帮助擦拭呕吐物,家属赶来后,看见干干净净已脱离危险的亲人时,十分感动。2020年8月的中午,一位8旬老人在赶集时晕倒,她接到报警就出发前往,因集市拥堵,为了节省时间,她毫不犹豫提起重重的急救箱、急救仪器奔向现场,30分钟的抢救后,病人有了好转,她浑身汗透,几乎中暑。

多年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利用休息时间奔赴在脱贫、抗疫一线。在扶贫工作中,她随叫随到,认真完成每一项扶贫任务。入户给贫困人员做家医签约、量血压、测血糖、询问健康情况,她不厌其烦;信息采集、扶贫户召唤是她出发的哨声,2019年12月,北风凛冽雪花飘零,接到下乡任务的她拿着所需的资料,骑着车下乡,走了一会积雪太厚,她只好推着车子往前走,就这样她在雪地里走了近两个小时,到达地方后,她的手已经冻的发麻没知觉,搓搓手她就开始了扶贫任务。她三年如一日为贫苦户老大娘送医送药,在大娘心里她像女儿一样的温暖。

13张艳  固始县人民医院护士

用爱的微光萤火点亮生命火炬

13.张艳,女,41岁,中共党员,固始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2017年,获信阳市最美护士,2020年获信阳市三八红旗手;所在科室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2020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艳是医院进驻隔离病区第一人,和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抗疫夫妻档”,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共同的目标“战斗”。她的心时刻与患者在一起,在隔离病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自己点点滴滴的爱的微光萤火温暖患者,点燃了他们生命的火炬。

患者冯某是一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女大学生,因发热、咳嗽、乏力住进隔离病区,得知自己确诊新冠肺炎时,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一度有自杀倾向。“别怕,有我呢!”张艳有空就到病床前和冯某谈心、聊天,缓解其心理压力还帮助她解决住院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最终,女孩身体康复了称张艳为“燕子姐姐”。

孤寡老人李大爷,是一名艾滋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无人陪护照看,入院时生活已不能完全自理,身上时常散发着一种怪异的臭味,张艳一日三餐都给他喂饭,还利用查房和巡视的机会帮他翻身、剪指甲等。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合力救治和精心护理,31位新冠肺炎患者最终全部顺利康复出院,并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她在隔离病区工作了56个日日夜夜,高强度的工作,加之不能很好休息,疫情结束时,张艳瘦了整整20斤。

14 张婧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守护新生患儿生命之光的“临时妈妈”

14.张婧,女,30岁,群众,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护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张静主动提交申请,贴身护理全国最小重症新冠患儿“沐恩”27天,直到孩子健康出院。

有次小沐恩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心率增快,尿量少,全身皮肤发花。危急关头张婧为了增加穿刺成功率,只戴一层手套进行穿刺和后续护理......经过8个多小时的细心照顾,沐恩终于病情稳定,张婧的衣服、头发、口罩已经被汗水全部浸透。

还有一次,小沐恩异常哭闹,张婧不顾感染风险,果断抱起沐恩,沐恩身体上带着监护设备和输氧装置,“生命通路”把两人限制在暖箱旁的一方小天地,防护服、隔离服牵制着颈椎;孩子哭闹时产生的飞沫和随时可能被抓掉防护物品,极大地增加着感染风险,张婧当时只想尽快安抚好孩子,因为小沐恩的心脏有问题不能再哭了。就这样张婧忍着后背的僵直和手脚的酸麻,抱着孩子安抚了近2个小时。事后,张婧疼得直不起身子,一年过去了,她的后背还不时隐隐作痛。沐恩痊愈出院时,家人红着眼眶深深地鞠了一躬,称她是孩子在医院“最亲的妈妈。”

张婧对所有小患儿都是同样的爱。孕27周的早产儿乐乐入院。由于乐乐肺部情况很差,还有胃食管反流,张婧每次喂奶前给他做口周按摩,缓慢间歇喂养,喂后轻轻帮助他摆好体位;她还用柔软的床单包裹他的身体、给他听舒缓的轻音乐;像袋鼠妈妈一样抱着他。

15张卫青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紧要关头勇担当的护理“老兵”

15.张卫青,女,57岁,中共党员,郑大二附院护理部主任。2004年获郑州市优秀护士荣誉称号;2008年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5年获河南省医德标兵荣誉称号;2020年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中国好护士、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巾帼奖章、省身边好人荣誉称号。

2003年“非典”时期,身为急诊科护士长,她第一个穿戴防护用具出诊发热患者,第一个为疑似患者抽血,给护理团队极大的信心。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张卫青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河南省首批赴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沿老川藏公路,绕行900公里,昼夜兼程,在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滚石等险象中,历经23个小时进入汶川,救治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伤员,将灾区无力救治的伤员转运出去,在灾民点为近万名灾民诊治、宣教,一次转运伤员等候直升机的空挡,极度疲劳的她倒在马路边就睡着了。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56岁的她强忍刚刚失去母亲的悲痛,挺身而出,随河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通稿时,所用的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中步履坚定、眼神坚毅的医护人员正是张卫青。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他们仅仅用了40多个小时。当病区大门打开时,患者们蜂拥而入,第一个病区仅开放半小时便收满重症患者,满负荷运行。重症患者小杨,入院时极度绝望和恐惧,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张卫青在治疗和护理之外,隔一段时间去看她,每天给她打水送饭聊天。如今,每逢节日小杨都会问候,她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6 张会民 河南省胸科医院

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的好老师     

16.张会民,女,47岁,中共党员,河南省胸科医院结核病区护士。2020年获评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科普专家。申报河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2项,河南省科技厅二等奖1项,专利2项。

穿上白衣,她是守护天使;逆行出征,她是白衣战士,打开网络,她是健康知识传播者……2003年抗击非典,张会民亲了亲当时才一岁多的娃,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她为病区一位疑似患者拔输液针时,患者突然用力将她推倒后冲出病房,危急时刻,张会民不顾一切爬起来追,好言相劝把患者劝回病房,这才感到头疼愈裂,原来头上肿起了一个大包。

在28年的临床工作中,张会民认识到疾病重在预防,不在于治疗。于是,2017年至今,张会民陆续创建4个“健康科普大讲堂”微信群,近两千余人,每周1次健康科普知识讲座从未间断。“把专业变成常识,把常识变成故事”,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老百姓听得懂的健康知识。于此同时,她还邀请知名专家入群,为大家答疑解惑,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与省内知名专家沟通交流,节约就医成本,为有真正需求的患者引导正确就医。截止目前,通过微信群,她组织开展的科普知识讲座已近200余场。

2018年,张会民作为健康科普专家积极参加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扶贫志愿服务行动。多次到贫困县进行健康扶贫,为老百姓送健康。每到一处,张会民都会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日后帮老百姓寻医问药,规范就医。今年2月被评为优秀科普专家。除此之外,张会民不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对乡村医生进行科普技能培训,接受培训的乡医超过千余人次。

17郑州市中心医院邵颖影

奔跑在急救战线上的“女汉子

17.邵颖影,女,26岁,中共党员,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获评郑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她是身着“孔雀蓝”急诊科护士,曾飞身跨过1米多高的分诊台,冲到抽搐的患儿身边。曾翻身骑跨转运床上,为心梗老人心肺复苏。她每天走出三万步,争分夺秒与死神拼杀。

她是英勇无畏的抗疫战士,一年两次逆行冲锋,整整坚守57个昼夜,与新冠病毒殊死较量。援鄂期间,她每天比队友们早起半个小时,检查转运车的备用状态、队友们的防护措施。每天最后一个返回住处,为最晚完成任务的转运车进行人员和车辆全面消毒,到达住处时往往已是凌晨。正是这种认真劲换来了队员们在武汉的40多天里安心、放心,她被队友们亲切的称为“防控女神”。

河北疫情告急,她再次请战援冀,依然承担转运车辆、队员、医疗废物的消杀工作。消杀点临时搭建在野外,她每天需要在门口轰鸣的机器声中,不断重复提醒队员们标准化操作。到冀的第一天,她的嗓子就喊哑了。深冬的石家庄气温最低达到零下8度,防护服内无法穿过厚的棉衣,消毒液喷洒出的一瞬间就变成冰雾,她经常全身上下被冻得没有知觉,却依然坚持连续奋战,没有叫过一声苦!

她是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邵颖影,一个将患者至上、生命至上作为行为准则的姑娘。一个将“孔雀蓝”作为我心中挚爱的“95后”。

18   赵丽 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第988医院

三度火线立功的军中之花

18.赵丽,女, 44岁,中共党员,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发表核心期刊15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参编专著2部,专利1项,参与科研课题4项。三次荣立三等功,郑州市妇女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2020年被中华护理学会表彰为“杰出护理工作者”。

出生军人家庭的赵丽,把军营视作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发现许多战友因体能训练方法不科学导致伤病频发,赵丽苦苦钻研,用所学的运动人体学专业知识,帮助士兵预防训练伤,有效提高了体能训练质量,也提高了整体战斗力。参加赴藏演训,她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军区,吸着氧气带病转运危重症患者30余人,接诊军地伤病员1100多人次;冒着高原反应参与阑尾炎切除术、骨折内固定并肌腱神经探查术等海拔最高手术。

汶川地震,她查看病人,嘘寒问暖,她每天给生活不能自理的绵阳地震伤病老人洗脸、擦澡、打饭、倒大小便,康复后亲自将老人送回家乡。玉树地震,她舍弃照顾2岁女儿,跟随野战方舱医院摩托化梯队首批赶到玉树,方舱成立当天,带领手术组7名护士完成手术18例,创下了高原手术单日之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赵丽随部队首批奔赴武汉抗疫。她在火神山医院开展“身心并护”、共建“笑脸墙”、专业+温度等,让人文成为隔离病房的主旋律。

19赵丽霞  郑州市 郑大一附院

善于发明创造的护理能手

19.赵丽霞,女,49岁,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科护士长。202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被省卫生健康委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记功”,被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评为2020抗疫群英谱·最美护士;获中华护理学会第三届创新发明比赛三等奖,获省厅级医疗新技术二等奖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2016年10月,赵丽霞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才引进,抵达郑州的第二天她便接到父亲离世的噩耗,强忍悲愤,她誓把郑州当家乡去护佑。虽然她工作十分繁忙、劳动强度很大,但来到河南的四年多时间里,她已经5次献血,每一滴鲜血,都饱含着对河南父老乡亲的爱。

服务患者中,她所在的团队开创了多项世界首创内镜技术。一名8岁男童被卡车由身上碾轧,全身广泛骨折、食管断裂,胸腔严重感染,赵丽霞与医生立即为男孩实施救治,昼夜不眠的守着患者,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2020年她主动请缨随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奔赴武汉。针对防护用具存在的缺陷、咽拭子取样易感染等问题她进行创新发明,申报两项专利。一项为可照明夹紧可分离式新冠肺炎病毒咽拭子检测套装,实现精准采样,大大提高采样结果的准确性;设计可脱离采样头,实现了取样后轻松脱离至试管内及时送检。另一项为具有扩音降噪功能的新冠疫情专用听诊器装置。

20  韩丽  漯河市中心医院

方舱医院里的白衣战士和“战地记者”

20.韩丽,女,36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五病区护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漯河市委组织部评为“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

36岁的韩丽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了12年,技术过硬,是同事们的“主心骨”;创新性开展口服药提醒卡工作模式,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医疗服务;开展的品管圈项目,获全国大赛三等奖。

2020年2月,作为河南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她在抗疫核心区域——方舱医院坚守了34天,高峰期同时收治1560多位患者。方舱内每班次有六个小时工作时间,为了减轻缺氧反应,每次进仓前她都不进食、不喝水,直至工作结束回到驻地,认真脱去防护用具、做好消杀,再次吃饭、喝水已经是十二个小时以后的事情了。在生理期也和往常一样进舱,身体不适,又无法更换纸尿裤,异常辛苦。她没告诉任何人,依旧忙碌地穿梭于患者之间,还分发了100箱中药、1715份盒饭和23箱香蕉,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全身湿透,汗水顺着护目镜啪嗒啪嗒往下滴。

一次夜班中,韩丽发现一位老大爷倚在床边垂着头一动也不动,赶忙上前查看。经过交流,韩丽发现大爷出现焦虑、抑郁症状,韩丽就每天主动和他交流,安慰、关心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解答疑问,为大爷解开了心结。

她还担任河南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宣传委员,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整理队员们的战地日记,自己也每天撰写“战疫日记”。她整理的“500多份小山似的盒饭”“白衣战士的心里话”等多篇日记被央广网、河南电视台报道。这些“战地报道”图文并茂,真实鲜活,使抗疫大军中“河南代表队”的出色表现更多地获得了全国网友的“点赞”。

责任编辑:孔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