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发挥优势 谱写中原出彩篇章

2021-05-27 09:31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刘银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河南,自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黄河之水激流拍岸,在这里演奏了中华文明交响乐古老而辉煌的一章,也赋予了这块土地敦厚隽永的格调。

图①: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节目。郑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②:中欧班列(郑州)。栗璋鹏 摄

图③: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生产车间。聂冬晗 摄

图④:全国智能智造应用技术竞赛在河南举办。王威 摄

图⑤:位于南阳淅川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霍亚平 摄

图⑥:洛阳牡丹花开。王威 摄

喷雾机为麦田喷洒农药。王威 摄

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河南,自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黄河之水激流拍岸,在这里演奏了中华文明交响乐古老而辉煌的一章,也赋予了这块土地敦厚隽永的格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河南考察,为河南发展擘画了新蓝图,锚定了新坐标: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河南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自身的资源与传统,跟随时代的车轮,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

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座活力独具的城市拔地而起、一个个整洁美丽的乡村展露新颜、一批批现代产业集聚区高速发展、一个个新的纪录被书写……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河南奋力推动发展优势汇聚成发展胜势,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5.5万亿元。如今的中原大地日新月异、山乡巨变,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

“天下粮仓”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市淅川县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

这并非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河南考察期间关心粮食生产。7年前,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这块地”背后的粮食问题关乎国运民生。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素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常年种植小麦85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一直以来,河南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20年,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业“三链同构”等政策文件,共同构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全面系统地部署推进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16亿斤,这是河南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行走在河南的田间地头,不仅能感受麦田增产丰收的喜悦,还能捕捉农业变革带来的变化与惊喜。

近年来,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技术装备日新月异,新型农民不断涌现。

初夏,在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尉氏县,沃野千里,麦菽如浪。近7年来,尉氏县走出一条特色的粮食发展之路,利用高科技发展智慧农业,树立全国粮食生产的“尉氏标杆”。

该县积极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运用“蓝天卫士”“一中心四平台”等技术平台,对基本农田实行网格化、无死角监管。同时,扎实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县耕地质量逐年提升。据统计,该县近年来已累计投资10.6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84万亩,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田。

近些年,通过有效的耕地保护和规模整治,河南省实际耕地面积在原有基础上净增7.61万亩,达到1.22亿亩。截至目前,河南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亩均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到2025年河南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在粮食发展的过程中,为应对产业转型发展,河南一代新农人、一批新农企走进农村,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播撒下岁岁丰收的希望。

在西华县的黄泛区农场,32岁的农业主管王慧阳轻车熟路地调度着30多台收割机和数十辆运输车辆在上万亩麦地里作业。他的日常工作是统一品种布局、管理农资投入、实行绿色防控,让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一样标准统一、井然有序。

“如果说,前两代人种地是为了吃饱饭,我们这代人种地是职业选择,这片麦田就是我们的事业和展现自我的舞台。”王慧阳说。

如今,河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8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万家。从耕种到田管,再到收获、销售、加工,新农人正在重绘农业生产的新图景,耕耘着“粮安天下”的希望。

从“中原腹地”到“开放高地”

郑州东站,客流熙攘,每小时超过35趟高铁列车从这里开出,超过5000名旅客在此乘坐高铁列车。这里是河南省“米”字形高铁网的中心。目前,以郑州为起点的2小时高铁交通圈已覆盖近4亿人口。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近年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以交通先行,构建“米字高铁”、国际航线,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河南开始探索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推动内陆开放发展的新路子。一年后,“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开通,架起了横贯中欧的“空中丝绸之路”。全省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占比大幅提升,郑州机场在全球航空领域快速崛起。

8年来,这条“空中丝绸之路”上的航班,由每周2班加密至最高每周23班,通航点由郑州、卢森堡增加至芝加哥、米兰等14个城市,航线覆盖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三大洲的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目前已经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

河南以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为突破口,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开放平台,打通了“空中丝绸之路”,带动了“网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对接了“海上丝绸之路”,融入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四路协同并进的开放格局,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进出口总值6654.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6.4%,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500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南优质农副产品走出河南、走向世界。郑州也成为国内重要的进出口产品集散地。“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和“一核多极”的联动局面正在河南加快形成。

4年前,以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为定位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自此以来,河南自贸区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6%,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9.2%,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带动作用突出。

跨境电商兴起后,河南首创保税备货模式,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商的关务申报、税收征管、质量监督等国际贸易难题。当前,郑州跨境电商通关能力实现每秒50单。

“‘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全面提升四路协同水平,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推进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并进。打造卢森堡货航专属货站、推进航空电子货运试点,改造提升周口中心港和沙颍河周口段千吨级单船、万吨级拖队顺畅通行,进一步提升通江达海能力,深度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唐兴丽说。

传统农业大省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5月15日,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消息发布后,举国振奋。让河南人骄傲的是,在这个重要的星级探测征途中,来自河南的一批“科技力量”,正为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和“火星之旅”保驾护航。

在本次发射任务中,河南航天695厂主要承担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1.8万余件新型高可靠管路连接件、多种型号特种管路,以及数十套氢氧发动机电磁铁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多项阀门产品的配套研制工作。

从火箭发射到火星探测,郑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河南航天693厂)研制生产的火箭姿态垂直度调整设备、火箭发动机电缆及火星探测器分离信号装置等产品,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事实上,一向以农业大省形象示人的河南,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科技创新上惊艳四方。近年来,河南坚持把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势相结合,持续提高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四个一批”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

2016年,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河南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合作银行开展了科技贷业务。该业务要求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实物资产抵押比例不超过贷款额的30%,利率不超过5.6%,政府对其出现的损失进行30%~60%的补偿。这一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特点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发挥实效。

在科技贷的支持下,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市场上昂扬奋起,成为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如南商农科的销售收入从6000万元增至6亿元;涧光特种装备、谷麦光电等一批企业,已逐步发展进入上市辅导期……

从科教兴豫战略到创新型河南建设,再到持续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河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3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92家,可见光通信、新能源客车、超级盾构机等一批重大产品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神舟飞船、航空母舰等大国重器上有了更多河南元素。

文化资源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在全国竞相发展文化的大舞台上,河南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的文化脉络、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赢得世人的瞩目。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留下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近年来,河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探索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等提供了有力证据。孙家洞、许昌灵井、老奶奶庙、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正在勾勒河南旧石器时代的清晰面貌;西坡、青台、双槐树、王城岗、二里头等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河南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着眼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好用足、把文旅融合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高质量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前景好、有特色、有内涵的新型文化业态项目成为文旅产业的耀眼明星;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焦作太极小镇、许昌三国文化产业园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等一大批重点打造的文化活动令世人瞩目。

今年春节,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春晚节目中脱颖而出。近日,由著名导演王潮歌与建业集团共同营造的文化巨作——戏剧幻城《只有河南》破土而出,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花,绽放在中原大地的芒种时节,给人们带来惊喜连连。

中原文化的走红“破圈”,给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更多信心。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围绕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相继制定出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据统计,目前,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占GDP比重突破3%,文化产业正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河南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建成近千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还有上千座乡镇文化站,以及数以万计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类职工及农家书屋,100多个数字电影广场,全部免费开放,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成为常态。

农业河南、科技河南、文化河南、幸福河南……几千年来,这块朴实敦厚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数不清的传奇故事。进入新时代,古老的中原大地,正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一副锦绣中原的华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责任编辑:刘银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