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炎黄文化

棠溪观景:牛昌古楼及其文化密码

2021-10-13 16:40 来源:今日驻马店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家谱“碑传懿行文”中《刘卓然公创修棠溪桥碑文》记述,刘卓然在其“春秋望古稀”之时,开始筹建棠溪桥,从“嘉庆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三至二十四年三月初八而厥功告竣”,而清嘉庆帝在位二十五年,这样算来,刘卓然青壮年时期当在乾隆朝,中老年在嘉庆时期,此外晚年还应该有道光朝十年左右光景—...

□张保华

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位于国家森林公园棠溪源的起点处。该村有古代民居一座,三间正屋,外砖里坯,一共两层,上覆小瓦,瓦如鳞列;楼层使用厚实的木板做间隔,设斜梯通其上下,年代久远,色皆如墨;屋顶有五脊六兽,曾经饰以陶制花卉、龙、狮子、鱼等,虽曾遭破坏,今天仍能见到屋脊侧面装饰的牡丹及脊背上的数条游鱼等,花开富贵、鱼跃龙门,寓吉祥于古朴,赋灵动于庄严,与高大厚重的屋体相得益彰。

古楼全貌

这座民居是古村的历史、文化地标,一座楼就是一方无言的地方志,承载着牛昌村的村史由来、族群密码及乡贤文化等具有乡土社会典型个案特色的道德、文明信息。牛昌村原名刘昌村,因清代西平二郎庙国学监生刘卓然在此建“别墅”而得名。古代“别墅”指的是在本宅之外,选择景色优美之处建造的供游憩的园林房舍——牛昌村村南为具有美丽神话传说的九女山,山上有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之墓,山之阳为自《史记》以来史不绝书的冶铁铸剑“圣水”古棠溪,山之阴则是规模庞大的战国墓葬群遗址——自此以后,刘卓然氏一脉在此繁衍生息,至今该村绝大多数为刘姓村民。关于这座古楼历来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一个叫刘卓然的人,一根扁担挑着六个小孩来到该地,定居于此,后来打算为每个孩子建造楼房一所,但第六所刚刚搭上檩条,就与世长辞了。“一根扁担”云云固然是显示先辈创业艰难,含着告诫后人应当守成、光大祖业之意,建成五所楼房的说法不能断定是否确实,据老人们回忆建国后一共有三所,在“破四旧”中被拆掉两所,唯一的这一所也曾遭遇一定损害,但幸而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古楼一角(屋脊上有花卉、鱼等雕砖)

笔者近日在棠溪采风,得见房屋主人本家所藏修订于民国期间的《西平县刘氏家谱》,根据其中所记人事,才得以了解该民居始建者刘卓然的主要事迹及该古楼的大致“房龄”。

根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卓然是清朝中期人,是本族第一个获得国子监太学生身份者,也是本族首倡、创建刘氏家庙(祠堂)者之一。家谱“碑传懿行文”中《刘卓然公创修棠溪桥碑文》记述,刘卓然在其“春秋望古稀”之时,开始筹建棠溪桥,从“嘉庆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三至二十四年三月初八而厥功告竣”,而清嘉庆帝在位二十五年,这样算来,刘卓然青壮年时期当在乾隆朝,中老年在嘉庆时期,此外晚年还应该有道光朝十年左右光景——“刘氏家谱卷一”记述“刘氏家庙创于七世祖监生卓然生员丕显等诸公”,刘卓然、刘丕显为堂兄弟,前者年龄应当稍长,而由刘丕显撰写的“创修刘氏家庙族谱序”记述“家庙既成爰序谱牒”,落款为“道光十二年”,修家庙序家谱时间前后相继,相隔应当不长,但在后人撰写的“重修刘氏家谱序(一)”中记述创修家谱之人时,只有“丕显公”,有可能此时刘卓然已经年老体衰力有不逮甚至去世了。

由如上考述可知刘昌村创始人刘卓然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那么这座唯一幸存的古楼建于何朝,距今有多少年呢?对此家谱中没有详载,《刘卓然公创修棠溪桥碑文》中说,刘卓然从少年起就有修建棠溪桥的志愿,但之前因为“门户未立,不获兼营耳。今汝辈既已成名,其助我拮据以了此夙愿!”由此可知,在建造棠溪桥前,刘卓然的六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想必六座楼房应当都早已建造完毕。如前所述,棠溪桥始建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那么今天保存下来的这座古楼也应该在嘉庆晚期,距今大概有200多年了。

古楼不仅仅是一座供今天的人们去游览观赏的古代民居标本,跟它相关的人物、族系、家谱等还具有很高的文化附加值,如同其他地方的古民居一样,它们还是塑造、彰显传统中国人人格精神的样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民族,一向重视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正如有识者言:“家谱能起到帮助一个家族慎终追远而又不偏离主线的作用。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家族中优秀人才的辈出,都能起到强大的感召、教化后代的功能。”的确,中国人的家谱文化在基层社会结构中承担着基础性的人文教化功能,教人以勤劳节俭、孝亲睦邻、行善积德、为人以正等做人原则和立身处世的底线,维护着地方的公序良俗和社会秩序,是传统以文化人乡贤文化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平县刘氏家谱》中记载了许多刘氏杰出族人的嘉言懿行,而古楼的主人刘卓然就是这样一位不仅热心本族事业,而且关心公益、造福地方的“贤人”。

《刘氏家谱》“碑传懿行文”部分第一篇就是《刘卓然公创修棠溪桥碑文》,由同乡乾隆己酉恩科举人陈森撰写,记述了刘卓然及其子孙“倾囊破钞鸠工庀材”“耗资千金”在棠溪涧修建石桥的义举。棠溪人杰地灵,不仅是战国时期是韩国冶炼兵器的地方,如《史记》所说“韩卒之剑戟出于棠溪”,诸多名剑如棠溪、干将、莫邪、龙泉皆产于此;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家谱所记魏晋名臣和洽、和逌、和峤祖孙三人,或清贫守约,或才情美好,或为政廉直,堪为后人楷模。棠溪“要津”竹园渡口处于“东通淮汝,西达宛洛”的“冲道”,交通位置非常重要,但其上下游四十里没有桥梁,来往不便,尤其是到了盛夏,“诸壑竞趋,奔澌激射,浮滥迅疾”,水患严重,津渡不通。刘卓然为国学监生,子孙均“列名黉序”,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因而多怀济世之心。他少年时常从此处来往,早已萌生修桥利民之志,等到后来迁居到这里,“屡睹行旅之困其志益奋”,终于在其晚年号召、带领子孙及乡邻修成此桥。据老人们说,这座石桥属于比较少见的石料榫卯结构,全由石榫卯合,结实耐用,为当地人们交通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直到建国后五十年代,全国兴修水利,开始统筹规划棠溪的防洪、灌溉等问题,在原来的竹园渡口附近修建了竹园坝水库,并在坝堤上修筑了更为宽阔平坦的公路,石桥才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永远藏身于平静的水底。

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成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本地乡贤的善行义举往往结合着某些“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口耳相传,具有乡邻式、口碑化、在地性、接地气的特点,容易成为“乡亲”见贤思齐的对象。像刘卓然这样的一方乡贤在传统中国可谓在在俱是,他们虽然在“大历史”上并没有干出特别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在“小地方”上却“勿以善小而不为”,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将“读书人”“修齐治平”的大理想身体力行在身边事、乡邦情中,率先垂范,默默影响、教化着本地的美风良俗。这样的人可谓多矣!其作用可谓大矣!

要之,牛昌村古楼背后隐藏着家谱、乡贤等“文化素材”,其中蕴含有浓郁的泽被乡里的道德精神,因而,当我们保护、修缮、观赏先贤有形的遗产时,还要注意挖掘、整理、阐发其中包含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贤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该文系驻马店市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重大项目前期成果之一。作者:黄淮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张保华)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