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文化资讯 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喜欢捡柴的母亲(李金胜)

2022-04-01 10:1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杨姗姗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麦罢,去地里一撮一撮地薅麦茬。放学回来,我们总要拿着镰刀,去沟壑沿割些黄蒿。赶上个大风天,去树林里捡上刮折的树枝回来,那真如获至宝。我有空回家,就帮母亲把树枝截好,捆成捆,在院子里码得整整齐齐。母亲说,看着院子里、厨房里几垛齐整整、干蹦蹦的柴,心里踏实。

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住在乡下,一方清静的小院,大片温暖的阳光。

年纪大了,农活干不动了,母亲只能在路边溜达溜达,树林里转悠转悠。从外边回来,她手里总要捡几个枯树枝,堆放在院子里。如今的农村很少烧柴了,路旁树下落的那些枝杈,别人看都不看,更不用说捡了。但母亲的目光却总停留在那些树枝上,看见就要往院里捡,时间长了,院子里都堆积如小山了。

我曾劝母亲说:“别捡它了,现在做饭多方便啊,有电还有煤气,根本用不着木柴烧锅啦。”母亲不以为然地说:“放那里吧,冬天烤个火,万一哪天烧个地锅也能用得上。”

我知道母亲对柴情有独钟的原因。作为一名生活在平原的家庭主妇,她能更深刻地理解“柴”排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首位。更何况,改革开放前,每家只能从生产队里分到几捆蜀黍秆、一堆豆秆。一日三餐,烧柴就是揪心的大问题。所以,农闲之际,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去捡柴。麦罢,去地里一撮一撮地薅麦茬。秋风起,去树林里一耙一耙地搂树叶。放学回来,我们总要拿着镰刀,去沟壑沿割些黄蒿。赶上个大风天,去树林里捡上刮折的树枝回来,那真如获至宝。

晴天,柴火干燥,母亲就用一些草末、碎树叶当柴。然而,低矮的厨房里,常常烟雾弥漫,母亲被熏得泪流不止。阴雨天,柴潮湿,有时候火都引不着,满屋子烟,看不见人。就这,还常常没有柴烧。听母亲说,我们小的时候,一年冬天,连阴了一个月,家里一点能烧的柴都没有了。父亲拿起斧子,把家里唯一的一只大木柜劈了当柴烧了。我听了以后,心里总幻想着家里柴成堆,永远也烧不完。

我现在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平时回家,就和她一起在房前屋后捡些柴,用斧头剁成一样长。母亲用细麻绳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厨房里堆满,空屋子里码一排,院子里垛一垛。

前一阵子,确山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道路两旁的树木统一规划,换成了清一色香樟树。原来的杨树、洋槐树全部伐掉,大树拉走了,留下一地的小树枝。母亲弯下腰一根一根地捡回来。我有空回家,就帮母亲把树枝截好,捆成捆,在院子里码得整整齐齐。为了防雨,母亲还找块塑料布盖上去。

母亲说,看着院子里、厨房里几垛齐整整、干蹦蹦的柴,心里踏实。

(作者单位:确山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