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5000年前的陶罐藏着月亮的故事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2025-10-04 11:10 来源: 大河网 责任编辑:王颢晨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二里头一路向西,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沿洛水依次分布,呈现出“五都荟洛”的古都奇观。置身今年7月建成开放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向东可远眺故城遗址,向西则紧邻千年古刹白马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感慨。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这个中秋,当你抬头赏月时,可能不会想到:我们对月亮的痴迷,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了!

在河南省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藏着一件“镇馆之宝”——月牙纹彩陶罐,它不仅是仰韶文化百年考古中唯一的完整器物,更像是一件穿越时空的“月光宝盒”,记录着我们先民最原始的“月亮崇拜”。

一眼千年:遇见5000年前的月光

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以其绚丽的彩陶闻名于世,故有“彩陶文化”之称。自1921年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以来,四次考古工作出土了众多陶器、石器、骨器等,但大多为碎片,唯有一件器物例外——月牙纹彩陶罐,出土于1980年至1981年的第三次发掘,是仰韶村遗址百年考古史上唯一的完整器物,也是庙底沟博物馆唯一的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文物的珍贵性,不仅在于其完整性,更在于它纹饰的独特性和蕴含的文化密码。

这件彩陶罐真的很“潮”,高11.5厘米,红陶质地,表面光滑得像打了蜡。最绝的是罐身上14枚等距排列的月牙纹,白彩与红陶相映成趣,仿佛先民在陶器上“画”下了一整个月亮周期。

月纹之谜:天文历法与先民智慧的体现

这些月牙纹线条虽略显生涩,却排列严谨,质朴中透露出神秘的艺术感染力。专家分析,月牙纹饰可能与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乃至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引发了学术界对先民月亮崇拜的深入探讨,多种推测均指向了仰韶先民对月相的观察和月亮崇拜的萌芽。

最主流的观点认为,月牙纹是对月相变化的写实记录。月亮盈亏的周期规律(约29.5天)是早期历法的基础。14枚月牙纹可能象征着特定时间周期,如半个月相周期(朔望月的一半),或是先民尝试协调阴阳历(太阳年与太阴年)的产物。

在历法尚不精确的时代,通过增加闰月(甚至“十四月”现象)来体现“闰余成岁”,月牙纹或许是对这种天文调整的视觉化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已开始通过观测月亮来把握农时、规划生产,月亮成为指导农耕社会节律的重要天体。

还有研究者注意到,月牙纹形状酷似农历初五的月相(蛾眉月),而14枚月牙可能与冬至日的夜间时长(约14小时)相关。先民或许在某个冬至夜(恰逢初五月相)观测到月亮轨迹,以月牙纹象征时辰记录下这一特殊时刻。虽无确切证据证明冬至与初五必然重合,但这种联想体现了先民将天象与时间计量结合的尝试,月亮成为衡量自然周期的标尺。

无论是历法还是纪时,月牙纹的核心都指向对月亮的崇拜。仰韶文化时期,自然崇拜盛行,日月星辰作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天体被赋予神性。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柔和的光辉以及夜间的主导地位,易引发先民的敬畏与依赖。月牙纹彩陶罐可能不仅是日常用具,更是祭祀仪式中的礼器,用于表达对月神的祈愿,祈求丰收、平安或族群繁衍。类似的天体崇拜证据在同期其他遗址中亦有发现,如庙底沟的鸟纹(象征日神)、蟾蜍纹(象征月神),大河村的太阳纹、星座纹,以及双槐树遗址的北斗星形陶罐埋葬现象,均表明仰韶先民已构建起初步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

月华流照:中秋节的文化溯源与先民情怀  

月牙纹彩陶罐的月牙纹饰,虽未直接指向“中秋节”这一后世节日,却为中秋文化中的月亮崇拜提供了史前渊源。中秋节的核心元素——赏月、祭月、团圆寓意,均根植于农耕文明对月亮的长期观察和情感寄托。

  

从仰韶文化的月牙纹,到商周时期“祭月于坎”的仪式,再到汉代以后中秋赏月习俗的逐渐成形,月亮始终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崇拜对象。先民对月亮的观察(如月相周期)为后世历法(如农历)奠定了基础,而月亮的圆满意象(满月)自然衍生出团圆、和谐的象征,最终凝聚为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月牙纹彩陶罐如同一个文化基因,见证了月亮从自然天体向文化符号的演变初期。

中秋节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收时节,月圆之夜恰好为庆祝丰收、感谢自然提供了时机。仰韶先民对月相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农时的把握,这种实用性与神圣性的结合,在后世中秋节中得以延续——既是欢庆丰收的民俗活动,也是祭拜月神的精神仪式。

古今对话:月牙纹的当代传承与中秋新意  

如今,月牙纹彩陶罐不再仅是玻璃柜中的静默文物,而是通过创新阐释融入现代生活,尤其在中秋语境下焕发新生。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以月牙纹为主题,制作了大量文创产品——冰箱贴、印章、手机背带等,使古老纹饰走入日常生活。当人们手持月牙纹茶具品茗赏月时,仿佛与5000年前的先民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样的月光,同样的敬畏,不同的只是表达形式。这种“可触可感”的传承,让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圆的时刻,更成为重温中华文明早期智慧的契机。

月牙纹彩陶罐,这件仰韶文化的孤品,以其神秘的月牙纹饰,揭示了先民对月亮的早期崇拜与天文探索。它虽未直言“中秋”,却为这一节日埋下了深厚的文化种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之夜,当我们仰望玉盘般的明月时,不妨回想这件彩陶罐上那14枚稚拙而虔诚的月牙——它们如同先民仰望星空的眼眸,映照着中华早期文明对宇宙的懵懂好奇与追寻。月耀仰韶,光传千古,月亮崇拜从史前走向现代,凝聚为中秋节的文化核心,持续照亮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王颢晨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